賓陽“古辣香米”讓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呈現新氣象
近年來,賓陽縣大力培育“古辣香米”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充分發揮“古辣香米”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塊“金字招牌”的品牌效應,發展地方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切實做到借助“一個地標,帶動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通過深入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品牌戰略等有效舉措,真正讓“古辣香米”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發揮品牌效應 助推脫貧攻堅
古辣香米于2017年被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古辣香米”不僅代表著古辣香米的名稱標識和質量標志,更是賓陽農業品牌的特色標識和無形資產。近年來,賓陽縣充分發揮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引領作用,繼續保持古辣香米產品質量特色,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帶動全縣優質稻特色產業發展,助推貧困戶增收。
鼓勵企業申請使用品牌。為擴大“古辣香米”品牌影響力,賓陽縣動員全縣米業公司積極申請使用古辣香米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目前,賓陽縣共有廣西新禾米業有限公司、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聚豐米業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通過“古辣香米”產品檢驗和材料審核,縣內的鴻發、鑫來、鑫開等較大型大米加工企業正有序申請加入用標行列。
提升“古辣香米”品牌質量。賓陽縣積極與廣西大學農學院合作組建農業專家大院、共建產學研基地,共同致力于“古辣香米”的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并引進推廣優質水稻新品種,同時建立“公司 合作社 科技 良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測土施肥配方、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產品購銷”的標準化綠色栽培管理,致力解決目前賓陽縣水稻傳統栽培中存在的產量低、米質差、農殘超標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了水稻高產、優質、生態、安全和高效生產。
賓陽縣扎實推進水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全面推進“古辣香米”產業升級發展,推動“古辣香米”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不斷激發產業扶貧造血功能,帶動相關產業線上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據統計,賓陽縣2020年第一批產業獎補項目種植優質稻產業共11928.96畝,獎補金額達692.7606萬元,帶動2778戶貧困戶,惠及貧困人口10852人。
壯大香米產業 拓寬增收渠道
在發揮“古辣香米”產業扶貧效能的過程中,賓陽縣注重產業發展的實效性與可持續性,將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多舉措帶動產業沿線貧困戶脫貧致富。
突出創辦產業示范基地。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發展理念,通過“公司 基地 農戶”或“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經營模式,賓陽縣共投入資金16230萬元,建設了面積154275畝的賓陽古辣香米產業示范區。該示范區共引進和培育了6家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引導成立6家專業合作社、4家農業綜合服務中心、3家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專業組織,截至目前,示范區企業銷售總額已超2億元。為延長“古辣香米”產業鏈,賓陽縣還配套建設有工廠化育秧廠房2000平方米(生產線3條,生產能力覆蓋大田2萬畝/造)、大米加工廠2家(年加工能力8萬噸),配備烘干機24臺,機械插秧機、拖拉機、耕整機1687套,統防統治無人機4臺套,聯合收割機79臺,糧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按照“集體所有、市場導向、改革創新、因地制宜、村為主導”五大發展原則,賓陽縣鼓勵支持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成立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的家庭農場,采取“合作社 現代農業公司 農戶”“集體 合作社 農戶”等合作模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雙贏機制,實現特色產業規模經營,最大限度發揮農業資源的效益和作用。目前,已累計發展家庭農場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
優先安排貧困戶在產業示范區、古辣香米種植基地、大米深加工企業就業,是賓陽縣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的途徑,該縣積極指導號召全縣“古辣香米”各加工企業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促進貧困人口增收。
融合鄉村旅游 共奏富民之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賓陽縣依托現有自然資源,成功打造了賓陽縣古辣稻花香里旅游區等一批農旅產業,通過發展農旅產業,帶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賓陽縣將古辣香米產業特色與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開發相結合,打造了集觀光旅游、采摘體驗、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稻花香里旅游區,先后舉辦3屆稻田文化藝術節,共吸引游客60多萬人次,旅游收益達105萬元,帶動了一大批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此外,稻花香里旅游區為所涉及行政村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這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經過合理分配后,反哺各自然村,用于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及繁榮村級文藝活動,讓貧困群眾也能共享旅游扶貧發展成果。據統計,稻花香里田園綜合體項目共輻射4個自然村、185戶貧困戶,直接帶動107戶貧困戶參與種植優質稻581.13畝,年產值達83.68萬元,年增值33萬元,貧困戶年增收約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