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飛出幸福的歌
紅艷艷的草莓、白生生的貝母、藍盈盈的藍莓、一串串的葡萄、胖嘟嘟的人參……
進入初夏以來,白山便氤氳在成熟的味道之中。各類山珍隨著節令陸續下山,令人大飽眼福口福。收獲的喜悅布滿農人的笑臉,歡歌笑語從田野里飛出,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白山市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把發展和培育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作為綠色轉型發展的“金鑰匙”,將本地獨具特色的生態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今年上半年,全市特色產業產值達79.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5%。
打特色牌 走綠色路
優化生態產業體系
汽車駛離臨江市區,沿著三道溝河溯行而上。河水清澈,山風清涼,兩岸群峰連綿,山上郁郁蔥蔥。轉過山頭,眼前一亮,大片即將成熟的稻田起伏不定,散發出淡淡的稻香。“這片水稻都是礦泉水澆灌的,陽光充足品質好,每年都不夠賣。”螞蟻河鄉賈家營村黨支書記吳云霞快言快語。村集體新上了糧食加工廠,不僅加工稻谷,還加工村里出產的玉米、小米等,真空包裝,深受消費者青睞。
陽光下,20多棟淡藍色的大棚熠熠生輝。大棚里,葡萄架上,掛滿了串串晶瑩剔透的“金娃娃”葡萄。“這里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又有山泉水澆灌,尤其是黑土地營養豐富,產出的葡萄品質最好。”前來投資的王磊,一說起白山市渾江區七道江鎮馱道村的自然環境,便滔滔不絕。優良的生態環境,產出優良的生態產品。緊實耐儲存的“金娃娃”葡萄一經推出,便遠銷北京、上海、廣州。
“這是去年扦插的,一年就結出果子了。”指著長勢喜人的軟棗獼猴桃,白山市江源區正岔街道立新村黨支部書記焦德慶高興地說。翠綠的藤蔓上,掛滿了軟棗獼猴桃。溫室里種的長白山一號、二號軟棗獼猴桃,是農科專家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等精心培育的。該村現已完成700畝獼猴桃種植,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簽約、兜底、服務,進一步調整種植業結構。白山市采取“三保三帶”方式,全市特色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糧、經、菜比例由8:1:1調整到5:4:1,高效作物占有率和農作物優質品率分別達到60%以上。
規劃六大產業體系,標準化、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該市科學規劃了以人參為主的中藥材,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以藍莓、大榛子為主的特色漿果堅果,以刺五加、山野菜為主的特色山珍,以林蛙、蜜蜂為主的特色牧業,以特色村寨、觀賞采摘為主的休閑農業六大產業體系。先后打造撫松人參、靖宇平貝母、渾江五味子等6個百公頃以上中藥材種植基地,培育了臨江黑松村、長白金華村等6個“一村一品”專業村。全市現有特色產業標準化基地30個,總面積達6萬畝。人參GAP標準化種植小區達到40個,水參年均產量達到1.2萬噸。人參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省的30%和40%,人參出口量占全國的51%,銷售鮮參占全省人參銷量的60%以上,年出口成品參占全國出口量70%以上。全市寒地藍莓、優質黑木耳、林蛙油總量分別達到4.3萬噸、3363萬袋、1.6萬公斤,分別占全省的60%、10%、45%以上。
提升農業土壤質量,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引領,堅持減量與增效并重、生產與生態統籌、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結合,開展“三提升一示范”,打造農藥化肥使用無殘留、無超標,農業土壤無污染的生態高地。通過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全市農藥、化肥實現三年遞減,遠遠低于全省平均用量。
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完善了市農檢中心建設,先后完成了以人參、食用菌為主的國家級實驗室雙認證。全力做好畜禽養殖場安全生產、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安全生產、獸醫實驗室安全等防范工作,保證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整合資源 規模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初秋時節,天高云淡。白山市江源區正岔街道立新村邊的山腰上,矗立起高大的廠房,吉林源翔農牧科技有限公司16萬套祖代雞養殖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孵化車間基礎建設已完成,等待封頂。該項目占地213畝,建設4座4萬套祖代雞標準化種雞場,將打造集種雞繁育、孵化、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于一體的綜合養殖基地。
在臨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名聞遐邇的蜜汁葡萄進入成熟季節,村民們正舉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摘下顆粒飽滿的葡萄,打包封裝。滔滔的鴨綠江在村前拐了一個大彎,為村里留下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三面環山阻擋了寒風,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成為種植葡萄的上佳之地。村里種植蜜汁葡萄500多畝,每畝地收益能達到2萬元。
近年來,白山市全力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全面振興。立足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用生態產業化思維謀劃產業生態發展,先后打造了參、蛙、菌、藥、菜、牧、果、蜂、漁九大產業集群。先后打造了撫松人參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級萬良人參專業市場,整市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第三批創建單位和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有靖宇道地中藥材、撫松人參、渾江食用菌、撫松椴樹蜜4個省級特優區,撫松人參、江源小漿果、靖宇中藥材3個省級現代化農業園區。綠色食品龍頭企業達到156家,園藝特產品牌達到230余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3個。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總量達到200余項,年產量80萬噸以上。以長白山人參、寒地藍莓、優質黑木耳、長白山椴樹蜜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總量分別占比全省36%、60%、10%、80%以上。
特色產業集群蓬勃發展。全市人參(西洋參)留存面積5.3萬畝,年產1.2萬噸,林下參面積57萬畝。重點打造的“撫松人參”區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前10名,品牌價值達到206億元。全市藍莓種植面積達到5.3萬畝,總量占全省60%以上,年產量達到3.8萬噸,鮮果產值達到10億元。現有核心生產基地6處總面積1.5萬畝,100畝以上的種植基地達到30家。“白山藍莓”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地理標志產品。以長白山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生產面積達到3633萬平方米,總產量達到2.7萬噸。擁有渾江大山合、臨江通林、白山水之林等十大優質食用菌種植基地,先后培育出長白山高鈣富硒黑木耳、靖發1號黑木耳等一批國內優質木耳品種。白山市擁有世界第二大椴樹群,優質蜜源植物多達340余種,被譽為“中華蜜庫”。全市年產蜂蜜2420噸、蜂王漿46噸、蜂花粉136噸、蜂膠1300斤。撫松縣、長白縣被國家授予“中國椴樹蜜之鄉”,長白縣被認定為“中華蜂保種基地”“中國優質蜂產品基地”“中華蜂培訓基地”。
創新發展 創新經營
打造新產業新業態
距離白山市江源區城墻街道愛林村委會不遠,路邊一大片油葵迎風而立,朵朵葵花向陽,綻開金黃的笑臉。“這片是60多畝,那邊50多畝種的是大豆和白菜,去年也種的油葵。”村黨支部書記姜金成說出一個秘密,油葵和大豆下面套種的是貝母,明年就能收了。種油葵和大豆是“以短養長”,貝母要三年才能成熟,套種油葵和大豆就能把人工成本收回來了。
秋陽燥熱,位于白山市渾江區七道江鎮團結村的果園里蟬聲陣陣。“這里占地150多畝,種了1萬棵李子、沙果樹,李子就有四五個品種。”承包人老紀一邊采摘成熟的雞心李子,一邊介紹著。這里原本是垃圾填埋場,2018年經過改造后,變成了果園。去年冬天少雪,加上今春的倒春寒,李子坐果少。為了彌補損失,老紀養了500只公雞,八月十五出欄,每只雞150元,已經預訂一空。
示范基地(農戶)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從培育典型、挖掘典型、宣傳典型入手,采用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全市重點建設了60個1000畝規模的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培育了1500戶高效經濟作物生產示范大戶。圍繞“土壤質量提升三年行動”的部署,全市在103個綠色有機示范村開展“百企助百村”行動。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結對子方式,以訂單農業的形式,結合綠色有機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地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和品牌效應。
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抓龍頭、建基地、興產業、富農戶,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密切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發展。全市共培育了4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0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共帶動5萬戶農民從事人參、食用菌、藍莓、中藥材等產業發展。
科技服務支持產業結構調整。針對農民在“退糧進特”中缺門路、少技術的問題,積極推行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把推廣技術與培養人才結合起來,培樹了一大批科技應用示范戶和鄉村科技帶頭人。廣大農科人員下村屯、入農戶,幫助農民選擇優質高效作物品種,開展科技指導,幫助解決種植經濟作物技術問題,為高效特色農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轉變牧業生產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山黑豬、優質肉牛、梅花鹿、蜜蜂等特色畜牧產業,強化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產業化生產,改變畜禽生產方式,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建成6個優質山黑豬基地,培育肉禽養殖大戶30余戶、大型優質肉牛養殖企業40多戶、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28家,成立畜牧專業合作社120個,帶動4000戶農民發展畜禽養殖。
金秋九月,參果飄香。9月1日,第35屆中國·撫松長白山人參節如期開幕,也拉開了人參收獲季的序幕。田野上,排列成陣的黑木耳正吸吮著山泉水,即將綻放。溫室里,農民正在平整土地,為種植新一季草莓忙碌著。白山,在向著豐收邁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