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冬棗“長成”富民大產業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流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被稱為“水果黃金生產線”,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臨猗冬棗”獨特的品質。
2021年,“臨猗冬棗”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核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為繼“臨猗蘋果”“臨猗鮮桃”后該縣第三個申報成功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臨猗冬棗 資料圖。
據臨猗縣冬棗發展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臨猗棗產業在加強精細化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大力生產無公害、綠色產品,并向“農業+文旅”一體化發展,打造“臨猗冬棗”名片。
早在2007年,臨猗縣政府就把實施商標戰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2012年,臨猗縣又率先在運城市設立專項資金,重點培育“臨猗冬棗”等一系列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臨猗冬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批,為該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的品牌支撐,為打造區域公用冬棗品牌提供了新路徑。
多年來,臨猗冬棗生產主體由散戶逐步向果業合作社聚團,全縣棗類農民合作社有135個。為了改進冬棗上市時間和質量,臨猗縣推廣大棚設施模式,2014年,臨猗縣政府提出每年發展設施大棚1萬畝計劃,采取補貼激勵措施,調動棗農科學種棗積極性。2020年發展設施大棚1.6萬畝,每畝補貼30元;2021年每畝補貼提高到60元,發展規模達到3.9萬畝。現在全縣設施大棚已發展到10萬余畝。
臨猗冬棗種植有坑棚、鋼架棉被棚、鋼架雙膜棚、鋼架單膜棚、春棚、懶棚、雨棚、露天8種模式。通過設施栽培、棗枝套袋、增施有機肥等管理技術,臨猗冬棗的成熟期由原來的1個月、貨架期2個月拉長到成熟期5個月(5月至10月)、貨架期7個月。
目前,全縣冬棗種植面積18萬畝,其中,設施大棚冬棗栽培已發展到10萬畝,棗農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
在打造“臨猗冬棗”品牌中,臨猗縣市場監管局將培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當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發展一批、成熟一批、注冊一批”的原則,培育具有特色發展前景的農產品申報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對“臨猗冬棗”下足功夫,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地理標志資源調查,宣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知識。臨猗縣現注冊“廟上脆”“脆康”等31類涉鮮水果商標730多個。
為幫扶臨猗冬棗高質量長遠健康發展,2019年12月,運城市在臨猗縣確立了運城市第一個冬棗示范園——“臨猗縣冬棗標準化示范園”;2021年8月1日,運城市第一個冬棗地方標準——《設施冬棗生產技術規程》正式實施,對于推廣無公害生產、設施化栽培,打造臨猗綠色品牌,培育整個產業起到了提質增效作用。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