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產品滯銷“危機”,看供銷服務“新轉機”
“眼看這么多梨銷不出去,我吃飯不香、睡不著覺,沒想到供銷社一下子幫我賣掉了7萬斤,幫了我的大忙。”近日,南京溧水區永陽街道果農趙德群冒雨向溧水區供銷社贈送了 “疫往無前,助農先鋒”的錦旗。
時間線拉回到7月下旬。這個季節,各種新鮮水果大量上市。農民期望能有好收成、賣個好價錢,但受疫情和臺風“煙花”的雙重影響,水果等農產品市場行情陡變,江蘇各涉農區水果等農產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銷。根據初步統計,溧水區共有黃桃、翠冠梨、葡萄、無花果、火龍果等果品,到9月份果品總上市量約 319.6 萬斤,其中黃桃113.2萬斤,涉及59家農戶(企)。
對此,溧水區供銷社采取多種形式抓好產銷對接,線上線下齊發力,拓展商超走銷量、組織社有企業開展“網絡下單、上門送貨”的社區團購模式……同時,供銷社還引導消費者從供銷電商平臺下單。“下單后,產品經過集中消毒,再由平臺配送人員配送到指定服務點,減少人員外出與直接接觸。”溧水區供銷社主任賴光榮說。
數據顯示,從此次疫情開始到8月23日,溧水區共銷售黃桃、葡萄、翠冠梨、黃花梨、無花果約266.1萬斤,每斤水果批發價上漲2元左右。不僅助農增收1620 多萬元,還保障了南京市民的“果盤子”。
“在為果農辦實事的同時,供銷社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實現了‘兩通一強’。”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陶長生介紹說,一是暢通了需求端,增強與百果園、金色莊園、蘇果超市、盒馬等大商超、大客戶的渠道對接,擴大了“朋友圈”,為農產品的銷路拓寬奠定基礎。
二是聯通了供應端。加深了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系,專門組建了供銷服務專班組和微信工作群。“哪家有什么、賣什么,供需雙方信息流暢快、市場對接快。通過帶農民干、幫農民賣,雙方聯結更加緊密,供銷社掌握了為農服務的主動權,在鄉村振興中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的增收平臺。”陶長生說。
“一強”則體現在社有企業的發展干勁不斷增強。例如今年疫情期間,供銷社下屬企業——無想田園電商公司改變了以往的工作模式,下沉一線,從田頭品控、到產品分揀和包裝、運輸售后等全鏈條都有參與。
賴光榮坦言,在為農服務時,他們注意到,部分果農經營規模偏小、宣傳意識偏弱,也沒有成立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少數農戶的主動對接意識還不強,媒體的助銷信息發出來后,不少農戶才來聯系;部分果農思維守舊,經營理念落后,總想把產品一次性批發完了事,對電商直播、代銷等形式還很陌生,需要多學習、多嘗試。“現存的農產品流通堵點多,農民增收短板要進一步補齊。”
他表示,一方面將與相關部門加強與農民的對接,摸清底數、精準服務,多開展種植技術、電商直播等培訓。另一方面,針對因沒有冷鏈設施導致鮮果保存時間短、銷售壓力大、收益相對偏低等現狀,加強布局冷鏈設施建設,積極宣傳冷鏈應用技術,讓種植戶感受到冷鏈車、冷庫及農產品地頭預冷、地頭微倉保鮮模式的好處及長遠影響,真正發揮供銷為農服務的先行軍作用。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