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黑土地“共享稻田”譜寫農業新曲
吉林舒蘭處于黃金水稻帶 舒蘭市委宣傳部供圖
“處暑”剛過,家在云南昆明的陸繼芬開始惦記起千里之外的一畝水田。今年春季,她在吉林省舒蘭市金色稻香家庭農場花費7800元認領了一塊“共享稻田”。
為了提前品嘗東北地區的優質新米,春耕前,她特別要求農場選種早稻。現在秋收臨近,對于“自家”的新米,陸繼芬很是期待。
光東村的“共享稻田”(資料圖) 高龍安 攝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吉林省盛產大米,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近年來,在農業技術和農業政策的助推下,吉林省的農業經營者通過“互聯網+”帶動水稻產業發展,“共享稻田”應運而生。
“我聽親屬介紹,東北稻田可以‘共享’,我還約了朋友到現場考察了一次。”陸繼芬說,她現場體驗了插秧和灌溉,了解了當地的稻米文化,得知可以通過互聯網全程“監管”水稻生長情況,便直接認領了一塊地。
農場經理張兵介紹,今年他們配備了31畝水田用于“共享”,選用的水稻品種產量高、口感好,認領人可通過手機24小時遠程監控水稻生長,并能得到有機米加工、配送、保存等訂制化服務。
在吉林省延邊州和龍市,“共享稻田”發展也極為迅速。2018年9月,和龍市“帶著”2400塊“共享稻田”,遠赴寧波市鄞州區推介,僅用3天就被認購一空。
“共享稻田”的成功讓光東村農民找到了新的致富點,并且輻射推廣到了光東村周邊鄉鎮。據統計,2018年以來,和龍市通過土地流轉、集約經營的方式,共推廣認領24000塊“共享稻田”,總銷售額2400萬元。
“共享稻田”也讓村里有了充足的資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這幾年,光東村建起了白墻青瓦的民宿,修建了稻田小火車和觀景臺,種植了巨幅稻田畫。如今,光東村已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目的地。
當下,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追求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轉變,“共享稻田”讓認領者無需費心費力就能吃上放心的高品質大米,它的興起,也為破題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
記者在和龍采訪時,當地的“共享稻田”已經抽穗,顏色正由青綠變為金黃,即將迎來收獲時節。當地政府介紹,將進一步推廣“共享稻田”,并實施“共享稻田”數字化建設,開放互聯網全程全民實時參觀和監測,運用農業技術進一步提高大米品質,讓更多人吃上高品質的“放心米”。(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