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共富路上茶飄“香”
三門山林秀麗,雨水豐沛,茶葉種植條件得天獨厚,具有悠久的產茶歷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茶葉是三門傳統特色農產品之一,在珠岙、亭旁、浦壩港等鄉鎮廣泛種植。
茶葉是山區鄉鎮發展經濟、實現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三門放大小海鮮的鮮甜品牌優勢,以打造“鮮甜三門”區域公共品牌為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種植業四大產業中的茶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讓茶葉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金葉”。
深耕品牌 互利共贏
日前,三門綠毫茶葉專業合作社選送的太師峰牌善樹白茶,榮獲第十三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20年,善樹白茶還被評為國家級白茶類五星名茶,成為浙江唯一獲此榮譽的品牌。除白茶外,該合作社炒制的綠茶、紅茶也多次在國際、省級評比中斬獲金獎。
M 三門綠毫茶葉能屢屢獲獎,離不開理事長胡善樹四十多年如一日對茶的潛心專研,更離不開三門對茶產業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扶持。
三門現有茶葉面積1.8萬畝,總產量520噸,產值6000萬元,其中名優茶產量355噸、產值3600萬元。茶葉品類涵蓋綠茶、紅茶、青茶等三大茶類和一個特種茶類,是臺州市茶葉生產優勢產業區。
當前,三門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品牌12個,其中省著名商標1個、市名牌產品3個。歷年來,有6個品牌在各類博覽會及評比獲獎。獲獎的茶葉大多來自三門綠毫、珠岙玉龍這兩家龍頭茶葉合作社。由于企業品牌建設投入小,以致于三門許多茶葉品質上乘,名氣卻不顯。
為此,三門縣茶文化促進會注冊茶葉公用品牌“丹邱山”,將全縣茶葉品牌進行整合,并加強“丹邱山”茶系列產品的開發和推介。同時,對已獲得浙江省著名商標,獲得國家、省、市名牌農產品等認定的,分別予以獎勵,實現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共贏,推進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政府搭臺 提質創收
8月5日,胡善樹再次造訪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此次,他是陪同縣領導去洽談合作事宜。
“這不是我第一次來農科院,之前也常來請教。能和這些專家認識,全靠縣里幫忙牽線搭橋。只有不斷學習,茶葉的品質才能越來越好。品質才是最大競爭力。”胡善樹說。
過去,種植茶樹基本以經驗為主,技術落后,茶葉品質欠佳。如今,由政府出面,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提供茶葉種植、茶葉機械化等技術培訓。
“跟著專家學種茶后,讓我的茶園畝產提高了,茶葉品質也提升了,300多畝茶園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0多萬元。”茶農任齊跳說。
三門無性系良種茶園也快速發展,累計新發展無性系茶園8700畝,先后引進無性系綠茶良種10余個、烏龍茶良種5個。全縣無性系良種覆蓋率62.8%。
同時,三門給茶企、茶葉合作社提供更多展示平臺,每年組織茶企參加國內各種展銷會、博覽會,通過品牌宣傳推介展銷,不斷擴大三門茶葉品牌的影響力,開拓銷售市場。
3月28日,首屆三門福茶文化節暨龍翔谷品牌發布會在珠岙鎮舉行。此次活動由珠岙鎮和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承辦,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提高產業附加值,提升三門茶產業的復合效益,讓廣大茶企茶農共享茶產業發展的紅利。相關單位現場簽約,就茶葉銷售等內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鏈式發展 育新動能
“今年有兩個項目已進入設計階段,分別是位于珠岙鎮的三門縣龍翔谷福茶智慧生態茶園項目和位于浦壩港鎮的山場片區共同富裕茶葉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兩個項目總投資分別為2000萬和748萬元。兩個項目實施后,將很大程度上改變三門茶產業加工不足、茶旅融合不夠的現狀,通過延伸產業鏈讓茶農的口袋富起來。”三門縣農業農村局果樹特產推廣總站站長陳中澤說。據悉,這兩個項目將于三年內建成投產。
目前,三門僅十余家茶葉合作社有自己的茶葉生產線,能自主完成茶葉加工。多數茶農則是將采摘的鮮葉賣給茶商,為保證嫩葉能當日出售,有時會被壓價。
為維護茶農利益,建立完整的茶產業鏈,近年來,三門在茶產業鏈發展上多次探索,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個茶葉加工基地建成后,除了解決廣大茶農銷售難的問題,還能保證茶葉品質,有助于進一步打響茶葉公用品牌“丹邱山”。
為解決茶園低產低效的問題,三門對茶園改造每畝予以補貼400元;鼓勵茶企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對合作成果轉化取得實效的,按實際支付技術合同金額給與一次性上限的30%補助,最高不超過20萬元……
從政策支持到技術支持、市場推廣,從提高產量到提升品質、加工有保障,隨著三門茶產業一體化產業鏈日趨成熟,茶葉已然成為三門山區農村、農民的致富“金葉”,讓三門在建設共同富裕先行縣的道路上更添茶香。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