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迎來“大革命”——山西省加快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掃描
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我省馬鈴薯干物質高、商品性好、品質優良的特色魅力。今年,我省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2021年行動計劃》,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產業升級、增產增效的發展思路,推動在全省開展“土豆革命”,加速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加大馬鈴薯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快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建設,全面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為鞏固拓展全省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政府引領——做好土豆產業大文章
7月31日,五寨縣3萬畝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一眼望不到邊的白色、粉色土豆花兒競相綻放,在滴灌種植區、噴灌種植區、“三新”示范片,現場觀摩的人們贊不絕口,土豆花開季、香飄沁人醉,馬鈴薯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我省是全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雁門關區、呂梁山區和太行山區。2020年全省播種面積為241萬畝,畝單產1115.6公斤。但也存在品種結構單一,高端產品少、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今年,我省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2021年行動計劃》,掀起了全面推進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特”“優”發展的熱潮。省級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安排35個馬鈴薯主產縣,產業資金43.4億元。重點支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必要的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全省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項目主要涉及懷仁市下米莊灌區。省水利廳將該項目納入了2021年-2022年全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兩年總投資8975.83萬元,工程實施后可恢復灌溉面積4.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64萬畝。今年已安排中央資金3114萬元用于節水配套和現代化改造,目前工程正在實施中。
7月底,全省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大資金投入,抓好示范引領、實體化落地、項目化實施、季度化推進,讓山西馬鈴薯產業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同時,我省加大“山西馬鈴薯”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中國好土豆婁煩山藥蛋”的品牌故事家喻戶曉,“嵐縣土豆花開了”“五寨縣土豆花節”等活動深入人心。一些優質馬鈴薯被列入晉字號“特”“優”農產品品牌目錄,不同品種的馬鈴薯亮相中國國際農交會、國際薯業博覽會、山西農交會等展會,進一步促進了產銷對接,提高了市場對山西馬鈴薯的認知度。
龍頭帶動——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
劉存如是五寨縣小河頭鎮馬軍營村人,今年將自己的16畝土地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藍頓旭美公司。“年初我參加了公司和政府聯合舉辦的免費馬鈴薯種植培訓班,學到了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技術,結業后到公司的基地打工,全程參與種植、田間管理、灌溉等現代種植流程,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月工資4500元,比以前在外面打工還掙得多。”8月10日,劉存如高興地說。
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從事馬鈴薯全產業鏈全球運營,集馬鈴薯品種研發培育、規模化種植、物流倉儲、精深加工為一體,產品涉及食品、醫藥、護膚、保健等多個領域,基本涵蓋馬鈴薯加工制品的全部品類。
該公司是百事等國際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今年,公司在五寨基地試驗篩選適合種植的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旭美一號、大西洋以及最新研發培育的旭美二號、三號、四號品種。公司與周邊擁有集中連片基地、規模不少于3000畝的合作社探索土地托管、資源入股、訂單收購等合作模式,提供技術指導,按收購標準以每斤0.7元保護價進行收購,將種植收益全部留給農民。
面對冷凍馬鈴薯制品市場的旺盛需求,依托我省不斷擴大的種植基地,公司已著手籌備在我省馬鈴薯集中產區新建1條-2條更高標準的馬鈴薯綜合深加工生產線。
忻州市借助毗鄰藍頓旭美公司的優勢,集基地種植、集散中轉、對接市場等優勢為一體,已全面建立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繁育的完整體系,培育形成以河曲興農、五寨科園等為核心“育繁推一體化”的一批龍頭企業,帶動全市脫毒種薯覆蓋率達到80%。目前,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左右,總產量94.5萬噸,年最大加工量4.2萬噸。基地內預計畝產可達4噸,畝均收入可達5600元,直接帶動附近1683戶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五寨縣縣長劉志成介紹,“土豆革命”示范正在引領五寨農業產業轉型,現在五寨基地的土豆實現了種植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科學化、生產經營集約化,保守測算畝產8000斤,收購價0.7元/斤,畝純收入2600元,比傳統馬鈴薯的效益提高一倍以上。
技術支撐——標準化智能化引領未來方向
做好“土豆革命”大文章,最關鍵的是做好技術這篇大文章。
白小東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大同綜合試驗站站長,也是我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他介紹說,就技術而言,目前我們的瓶頸在于“一頭一尾”,“頭”即品種,“尾”即加工。我省品種結構單一,以粗加工為主,高端產品少附加值低,主食化產品開發少。建議強化科技支撐體系,設立專項資金和項目,解決品種、栽培、加工、產后廢物利用等制約我省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中來,培育山西人才,壯大山西隊伍,打造山西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的尖兵。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圍繞“品種提高單產,品質提升效益”的思路,實施具有山西特色的“優薯計劃”。突出種業創新,以培育更多主食化加工品種、集成配套高效低耗栽培技術為重點,全面提升我省馬鈴薯生產、貯藏加工水平。把技術研發力量投入到抗旱品種、加工品種選育、水肥高效利用、農機農藝配套、產后加工增效等薄弱環節,為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省農業種子總站站長閻會平介紹,今年在五寨縣小河頭鎮、胡會鄉基地,種子站確立了“大噴灌+小滴灌”種植模式,派出精兵強將,及時跟進項目進展情況,幫助藍頓旭美公司聯系購買大型農機具,建立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三新”展示示范片。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精心指導科學施肥、病蟲防治、化學除草等技術。
考慮到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養、收對農機裝備的需求,今年省財政廳會同省農業農村廳再次統籌資金9000萬元用于開展有機旱作加工型馬鈴薯農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試點。試點以五寨縣示范基地為主要試點區域,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社會效益和能夠提供社會化服務的農業合作社,通過將財政購買的農機裝備注入農業合作社的方式,為示范基地提供低于市場價的農業機械化服務,完善加工型馬鈴薯示范基地建設配套服務體系。
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推動智能化管理,正在成為我省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發展的方向。省農業農村廳統籌專家團隊力量,推廣有機旱作、節水節肥節藥等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平川生產區域推廣使用成熟大型一體新型農業機械,在山地、坡地、丘陵區域推廣使用適宜的小型馬鈴薯專用機械,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普及病蟲害實時監測預警,建立現代馬鈴薯種植智能化管理體系……一條馬鈴薯產業的“特”“優”發展之路正在全省邁開堅實步伐。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