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共振,喀什好東西怎么進上海
上海白領曾菲菲是一個網購達人,最近,她發現自己常去的購物App水果專區里上架了不少新產品,產地都來自新疆。這個發現讓她感到欣喜:“以往,電商們會推薦進口水果,什么新西蘭蘋果、智利櫻桃、澳大利亞甜橙,其實咱們新疆的水果也很好,我最近買的新疆小紅杏、無核白葡萄都特別好吃……”
新疆水果開始占領上海市場的背后,是援疆干部們多年的耕耘。2020年,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上海市政府駐疆辦以“援疆前指、駐疆辦+四縣分指+一批重點企業”的“1+4+1”模式推進喀什地區消費幫扶工作。全年累計銷售喀什地區農副產品6.58億元。“以上海流通市場渠道為載體,以喀什優質農產品為支點,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滬喀優品’幫扶農產品品牌正在形成。”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張斌說。
上海阿膠新疆造
騎著小毛驢的阿凡提,是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但很少人知道,小毛驢形象是有來歷的,新疆喀什,擁有全國最大的養驢基地。
近期,《新民周刊》記者來到喀什地區澤普縣金胡楊藥業有限公司,這里已經是一片較為成熟的產業園區。董事長張建玲告訴記者,10年前,這里是一片戈壁灘,“我們從外面運土到這里,進行土質改造。然后規劃設計工廠的廠房、宿舍、驢棚、青貯窖等,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心力”。
張建玲介紹,喀什毛驢吃著天然青草、喝著雪山泉水,生產的阿膠質量上乘,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但過去酒好巷子深,沒有名氣,賣不出去。如何撕開市場的口子,讓消費者知道金胡楊的阿膠質量過硬,讓企業犯了難。
上海援疆干部得知金胡楊的情況后,主動向張建玲伸出了橄欖枝:“當時援疆干部帶著我去上海,一趟又一趟拜訪上海的大企業,最終我們靠產品質量敲開了上海神象的大門。”
2016年4月,在上海援疆干部牽線搭橋下,金胡楊藥業與上海上藥神象健康藥業有限公司對接,經過對金胡楊藥業的全面考察和深入交流,雙方確立了深度的合作關系,金胡楊定牌加工“上海神象”阿膠。
“上海神象”阿膠,曾是上海家喻戶曉名牌產品,后來由于阿膠“生產北移”“原料西進”,上等驢皮原料越來越少等原因,名牌產品不得不遭遇停產的困境。為了讓金胡楊的阿膠產品符合上藥藥材標準,上藥神象工匠將“淡皮、兩面光”的南派阿膠工藝精粹帶到喀什。利用新疆得天獨厚的光照資源及自身毛驢基地的優勢,將新鮮驢皮不經任何腌制,直接進行暴曬處理,然后再進入傳統的古法炮制加工工藝流程,這樣的驢皮熬制出來的阿膠成琥珀色,無異味。
江浙一帶居民一直都有秋冬膏方進補的習慣,這讓阿膠成為上海市場追捧的消費品。依托“上藥神象”品牌和銷售網絡,金胡楊的阿膠產品被很快帶入全國乃至海外消費市場,公司的產能從一年3噸升至一年30噸。
自家阿膠在上海打開了銷路,張建玲的想法也更活了。為了保證驢皮的純正性與可追溯性,2016年,新疆金胡楊牧業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從事飼草種植和毛驢養殖,實現了原料到產品的全覆蓋。金胡楊直接、間接帶動農民260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有377戶。“我們把毛驢養殖的標準發放給養殖戶并保證收購合格的毛驢,每頭毛驢的收購價在10000元左右,今年市場行情可能還要再漲,這對于養驢的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2018年起,圍繞毛驢產業鏈,公司全力開發新產品,并結合當地優質的核桃、紅棗資源,推出自有品牌小零食“核桃阿膠糕”“紅棗阿膠糕”等食品,得到了市場的好評。今年,一款美容養顏的新品阿膠粉也即將登陸市場。
挖掘農產品更多價值
今年春節,上海人小唐收到了單位工會發放的扶貧禮包,打開一看,里面是來自新疆喀什的各類干果、零食。原本并沒有抱什么期待的小唐隨手打開了手剝巴旦木,驚訝地發現里面是一袋袋的小包裝,這讓她好感倍升。“年輕人胃口不大,小包裝更加經濟,吃起來也沒有負擔。喀什的巴旦木實在太好吃了,兩天我就把一大袋都吃完了,還在網上又搜索下單了同款。”
小唐贊不絕口的喀什巴旦木,來自浦東企業閩龍達旗下“小峰農業”。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任長艷告訴《新民周刊》,巴旦木是莎車縣支柱產業,全縣種植面積達90多萬畝,是世界第二大巴旦木主產區。針對巴旦木資源過剩引發的問題,除了直接生產干果售賣,任長艷引進了較先進的低溫物理壓榨油技術設備,開展巴旦木油、核桃油深加工技術。同時精加工生產巴旦木牛軋糖、巴旦木營養代餐粉等特色產品。“由于產品品質過硬,去年我們的巴旦木油、核桃油一度賣到斷貨。”
針對喀什地區水果資源過剩引發的滯銷問題,“小峰農業”引進并運用了當時國際上較先進的食品凍干技術,既解決了大量鮮果來不及賣、儲存難的問題,又豐富了市場的消費需求,更填補了當地鮮果精深加工空白。
任長艷告訴記者,新疆水果資源得天獨厚,桑葚、冬棗、堅果都聞名遐邇。但因為遠離內陸核心消費市場,面臨銷售困難。閩龍達深耕上海市場多年,了解上海消費者的喜好,公司根據健康、養生的理念,設計開發了一系列新品,這是迎合市場消費趨勢主動進行的產品迭代。 “我們還通過李佳琦、薇婭等明星主播帶貨的方式對產品進行推廣,效果不錯。”
喀什農產品種類豐富,但如何將喀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小唐的購買行為背后,就體現了上海援疆干部們的幫扶思路。
喀什地區商務局副局長、上海援疆前指干部錢文杰告訴《新民周刊》記者,消費幫扶必須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市場化引導讓企業能夠自主獨立進行運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發揮看得見的手的功能,通過政府的引導,比如組織工會購買禮包,讓上海市民嘗到第一口,一旦嘗到了第一口,消費者會自發去購物平臺找到這些產品,這樣我們就實現了讓市場化渠道再讓他嘗第二口的目標”。
“難,就難在第一口。”為此,上海援疆前指積極對接上海市總工會,牽頭將喀什地區近百種農副產品列入消費扶貧產品名錄,明確了上海市各級工會系統今后在工會慰問品采購、會員普惠的經費使用上要向這些產品傾斜。2020年7月,新疆喀什地區農副產品進駐上海市總工會微信公眾號-申工社扶貧商城平臺,個人直購、單位訂購全部實現線上辦理。僅“申工社”一家平臺全年完成5000萬元消費扶貧產品銷售額,列上海對口支援各省市首位。
第二屆上海“五五購物節”上,來自新疆喀什巴楚、葉城、澤普、莎車等上海對口幫扶四縣的11家品牌被授予“滬喀優品消費幫扶專區專柜入選品牌”,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全覆蓋,助推喀什農產品熱銷申城。“這些品牌全部是由上海商戶們根據品牌的綜合實力,好中選優選出來的,我們相信,這也是這些品牌未來走市場化的一條必經之路。”錢文杰說。
幫喀什好東西打造品牌
對口幫扶一開始以政府主導入手無疑是必然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政府主導如果缺少市場思維,則難以持續發展。上海援疆干部在和企業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強調要從傾向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市場和需求為中心轉變,用品牌理念來定位自己的產品,選擇符合自己的市場化渠道。只有堅持走商品化和市場化之路,喀什的農產品才能形成可持續的自我造血機制。
巴楚留香瓜品牌打造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巴楚留香瓜,當地人稱“庫克拜熱”瓜,最大的特點是瓜瓤碧綠,皮薄肉多,如翠玉般溫潤香脆甘甜,含糖量在12%以上。
為了讓“庫克拜熱”瓜更易被人記住,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把“巴楚”地名與瓜品特性相融合,借傳奇人物“楚留香”的知名度,為“庫克拜熱”瓜取了一個新名字----“巴楚留香瓜”。通過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天貓、每日優鮮等多家商超合作,“巴楚留香瓜”品牌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曝光,一時間出現了“一瓜難求”的火爆場面。
“巴楚留香瓜”的火爆背后,援疆干部們發現,由于農民種植、收儲等技術落后,瓜品商品率和標準化程度低,加之冷鏈、物流等產業配套的奇缺,嚴重制約了甜瓜產業的發展和市場拓展。市場倒逼之下,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從種植、分挑、冷鏈倉儲物流、品牌營銷、農業保險等各環節入手,通過對援疆項目的科學化、系統化的謀篇布局,使得“巴楚留香瓜”種植銷售開始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020年,借力大型綜藝節目《極限挑戰寶藏行·三區三州公益季》的熱播,巴楚縣重點推出了巴楚留香瓜、巴爾楚克羊肉、蘑菇、紅棗、核桃等特色農產品,直接帶動巴楚縣農產品全網熱搜,羅布麻茶產品總銷量同比增長 3 倍,巴楚留香瓜銷售額超 6000 噸,均創歷史新高。
這里的農戶過去對產品標準化、市場化沒有任何概念,現在他們已經開始關注市場的需求。據悉,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好的品質體驗,今年“巴楚留香瓜”產業從“品控、品牌、價格”三個維度入手,啟用“巴楚留香瓜”生態原產地標志,所有由農產品分級分撥出庫的留香瓜產品,都有統一包裝和標識,確保巴楚留香瓜在市場的可信度。“我們相信今年巴楚留香瓜,來到我們上海市民的餐桌上的時候,有很好的辨識度,也有很好的口碑。”
上海市場需求量巨大,但消費市場對于農產品標準化要求高,農產品競爭激烈。上海對口幫扶以來,強調生態農業理念,注重提升喀什農產品產業能力。當前喀什已建成近600萬畝林果基地、存欄肉羊700萬只、1億羽(只)家禽基地,120萬畝優質蔬菜、100萬畝特色種植和650萬畝棉花基地,極大豐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
“下一步,我們希望投上海消費者所好,主推喀什的鮮果。這對冷鏈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季是喀什的旅游旺季,滬喀兩地的航班有所增加,我們打算把這些航班的艙位利用起來,嘗試運輸鮮果。”上海援疆前指相關負責人向《新民周刊》介紹。喀什的新鮮水果將在今年盒馬818鮮果節集中和消費者見面,未來,來自喀什的馕和饃等產品也將陸續上架盒馬。(記者 周潔)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