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縉云:小燒餅烙出“共富”路
一個剛出爐的巴掌大燒餅,還冒著熱氣。咬一口,梅干菜的香味混合烤面粉滋味,充溢整個口腔。恰逢周末,開在杭州市中心的縉云燒餅總部里人頭攢動,一些市民為了嘗一口這土燒餅專門從余杭、臨安趕來。
這家店不足一百平方米,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就湊成了整個就餐區。店招牌上只有幾樣菜,除了燒餅,還有縉云爽面、敲肉羹、餛飩等,都是特色小吃。乍一看,跟開在杭城的一般地方特色小吃店并無二致,但它又極不普通。
從店名來看,“縉云燒餅杭州總部”聽起來就很氣派。再一打聽,還是官方認證的。店長黃多通是縉云十位燒餅大師之一,政府特聘來到杭州的。據他介紹,這些年,縉云人靠著做燒餅,走出了一條“螞蟻雄兵”式的鄉愁產業富民之路,年產值20多億元。
縉云燒餅杭州總部。人民網 王麗瑋攝
黃多通平時有些沉默,但提起燒餅,他立刻兩眼放光。據介紹,他是縉云縣七里鄉人,在他們村里人人都會烙燒餅,小孩子們都吃著燒餅長大。到了十七八歲,他支棱起一個炭火爐子,再帶幾條板凳,也開始走街串巷賣燒餅。
燒餅用的梅干菜,都是自家做的,肉餡自己盤的,烤餅用的爐子找村里老人箍的,炭火也是自己去山上撿的。一個燒餅賣五毛、一塊錢,當地人愛吃。一個月收入幾百塊,也夠他生活了。
那時,像黃多通一樣從事縉云燒餅經營的人大約有2300多人,還有不少人外出到福建、江蘇、上海等地賣燒餅,整個燒餅產業從業人員占當地農村人口的80%以上,人均年收入不過幾萬元。
事情在2014年開始變得不一樣。那年,縣里專門成立了燒餅辦,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縉云燒餅品牌建設。之后,縉云燒餅不僅有了自己的專屬LOGO,還有了統一的制作標準、原料采購標準、經營標準。不到兩年時間,全國就開出了230多家縉云燒餅專賣店。
時年黃多通二十多歲,嗅到其中的商機,他也加入到了品牌化經營當中。本以為做餅很容易的他,參加初級縉云燒餅師傅資格證考試就被難倒了。線下筆試階段,面對縉云燒餅有哪些歷史文化內涵等題目,他犯了難。幸運的是,縣里免費給他們培訓。經過幾年努力,黃多通成為縣里僅有的10名高級縉云燒餅師傅之一。
后來,黃多通先后到寧波等地開出示范店。示范店使用縉云縣統一制定并授權使用的“縉云燒餅”商標,執行相應的門店標準。店內,采購、制作流程及制作服裝、桌牌、菜單等標牌標識都是統一的,保證了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黃多通給顧客端上剛出爐的燒餅。人民網 王麗瑋攝
縉云燒餅杭州總部就開在浙江省展覽館旁,緊鄰地鐵1號線武林廣場站,人流量很大。店內的文化墻,講述著縉云燒餅650多年的制作歷史。相傳縉云燒餅由軒轅皇帝在仙都石筍上煉丹時發明,一句“爐傳三百世,餅香五千年”,道出了縉云燒餅的文化精髓。
“所有的縉云燒餅原料都是從縉云專門基地采購的。”黃多通說。陶爐膛來自東山村,是專門為縉云燒餅“私人訂制”的。菜干是制作燒餅的原料之一,為了保證縉云燒餅的獨特口感,縣里建立了菜干生產、加工基地。九頭芥是縉云菜干的首選品種,村民采用套種模式提升品質。縣里還建立了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保證豬肉口感。
近年來,在縉云縣燒餅品牌戰略的推動下,縉云燒餅從“路邊攤”走向“品牌店”,已累計在全球開出7000多家店鋪,從業人數超2.1萬人,2020年實現產值24億元。縉云燒餅還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歐盟商標,制作技藝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起如今的收入,黃多通樂得合不攏嘴。月收入過萬的他,日常在縉云燒餅杭州總部忙碌的同時,還承擔了縣里不少培訓工作,如今帶出的徒弟達數十個,其中還有幾個是“洋弟子”。談到未來,黃多通眼中充滿希冀,他很想把縉云燒餅店開到國外去,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吃上一口縉云燒餅。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