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品牌建設,政府要在生產和營銷兩大環節上“花力氣”
品牌興則農業興,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是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那么,在推動農業品牌建設方面,政府應該如何發揮作用呢?7月8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在參加第二屆江蘇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賽暨創新品牌推廣活動啟動儀式時帶來了主題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推動農業品牌建設》的精彩講座。在講座開始之前,交匯點記者對柯炳生進行了專訪。
政府如何“發力”?
需要在生產和營銷環節“花力氣”
柯炳生介紹說,農業品牌建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品牌,一種是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是企業自己創建,自己使用。而區域公用品牌必須是政府或者政府領導下的行業協會創辦,所有生產者共同受益。品牌打造離不開兩大環節,一個是生產,另一個則是營銷。通俗點說,就是先要打造好產品,然后要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在柯炳生看來,政府在生產環節中要做好產業規劃、組織創新以及科技服務。“比如,一個地區有好幾種地標產品,不可能把這些地標產品都做出品牌來,那么只有挑出相對有優勢、質量最優的產品才能做大做強,這就是政府在產業規劃中起到的謀劃作用。組織創新就是好產品要形成規模化,需要合作社、協會等多方共同組織參與。現代農業,如果沒有科技支撐,從品種、種植到養殖都無法創造出高質量產品。”柯炳生說。
“你平時愛吃石榴嗎?你吃的石榴是需要吐籽還是不需要吐籽的?”在談到營銷環節時,柯炳生問了記者這樣一個問題。他告訴記者,因為需要吐籽自己平日里不吃石榴。但去四川會理考察,他發現那里有40萬畝的石榴種植地,是中國最大的生產地。然而,當地盛產的石榴不叫會理石榴,叫突尼斯軟籽石榴。“為什么不叫會理石榴?明明是極好的農業公用區域品牌,叫了突尼斯軟籽石榴,人家以為是國外進口的,根本不會知道是四川會理的品牌。在這方面,江蘇就做得比較好,我自己日常還會買高郵咸鴨蛋吃,覺得很好。”柯炳生告訴記者。
品牌被假冒怎么辦?
“修煉好內功”比打假更重要
無論是企業品牌,還是區域公用品牌,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假冒,怎么辦?柯炳生認為,衡量品牌的一個非常好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有人愿意用,如果費了很大力氣打造的品牌,沒有人愿意用,那么就說明這個品牌的打造是不成功的。假冒是一個品牌打造成功后帶來的苦惱。面對這樣的苦惱,政府在區域公用品牌管理機制上“修煉好內功”比打假更重要。
“比如,林果類產品是要搶季節賣出高價錢。有的地方水果還沒太成熟,就搶季節賣出去,這就干了‘砸’牌子的事兒。地方政府需要在內部管理機制上發揮作用,比如每年早熟品種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上市時間,不可太早上市;中熟品種什么時候上市等都要有規定。如果管理得再精細化一些,可以落實到哪些村的果品可以在什么時間段上市,哪些地方不能早于一定時間上市等明文規定上。”柯炳生說。
此外,柯炳生也認為地方政府在規范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宣傳方面,當下社會有廣告、農博會、各種節慶、網絡直播帶貨等都是很好的宣傳渠道和方式。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