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中華名果”的出圈之路
幾天前,巫山脆李正式開園,第二屆中國(巫山)李子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同期舉辦。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頭部電商、物流企業、經銷商代表集中涌來,“中國脆李之鄉”的熱鬧如期激活。
從2011年開展第一次田間試驗,巫山培育脆李品牌已走過十個年頭。十年樹木,將一棵李樹深植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長出19.18億元的品牌價值,巫山在貧瘠土壤中開墾出甜蜜碩果,其魄力毅力令人敬佩。當地人是如何講好脆李故事的?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脆李還將萌發哪些新枝?走進巫山人的“李”想生活,農業品牌出圈帶來的啟示,值得關注。
十年樹“李”
品種高改拓荒峽江山地
又是一年豐收時,眼看雞蛋大小的脆李掛滿枝頭,果農忙前忙后發貨不亦樂乎,巫山縣果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明笑得比李甜,她告訴記者:“十多年的努力都值了!”
目前,巫山脆李種植總面積30萬畝,產量達11萬噸,產值達16億元,帶動5萬農戶增收。特色高效農業致富一方百姓,作為果業專家,黃明的職業理想照進了現實。
脆李挑回家。王忠虎 攝
每個品牌都有起筆之處,巫山脆李的出生土壤曾圈養著千年貧困。
上世紀下半葉,以曲尺鄉為代表的巫山脆李主產區,還在刨種土豆、 紅薯、玉米“三大坨”,房前屋后零星的柑橘和李樹,因地理交通限制,難成氣候。種什么能掙錢,是村民急切想知道的。
事實上,獨特的光、溫、水、肥、氣,正醞釀著神奇的芽變——在柑園村一處斷崖邊,有人驚訝地發現,一株江安李結出的部分果實特別碩大,口感尤為脆甜。這一現象引起了黃明等農業專家的注意。
“與巫山相鄰的奉節,臍橙已經打響名氣,我們完全有條件培育出自己優勢品種!”自然造就的優異品質對農民來說就像搖獎券,人們更想把主動權攥在自己手中。
從2007年開始,巫山大力開展品種提純選優,和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試驗。黃明和同事乘船下鄉,與村民同吃同住,多年如一日奔走在山地陡坡之間。2011年,試驗成果第一次應用到曲尺鄉中山地帶田間。
巫山脆李采用本砧嫁接,生長周期長,卻能保持最純正的脆爽口感;當地還在生產、管護、銷售環節,制定了嚴格的地方標準;運用數字果園、冷鏈物流、研究基地,科技賦能最大程度做好品控。
2016年,巫山脆李通過重慶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2018年4月,農業農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種權。厚植十余年,巫山終于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
如果說規模化種植、科技化管護,奠定了脆李品質,交通改善、政策扶持,則助推了脆李迅猛發展態勢。
調整傳統農業結構需要漫長的投入,十分考驗決策者的眼光和魄力。在推廣層面,巫山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脆李發展,整合各類上級資金1.15億元左右用于脆李產業發展,并堅持逐年遞增10%以上。
有了補貼,老百姓1元就可購置1棵樹苗,巫山脆李很快扎根在海拔175米—1000米的田間地頭,不僅增收致富,填補中山產業空白,還保持水土流失,構筑了長江生態保護的屏障。
“香”飄萬里
品牌營銷遠涉北上廣深
品牌化,正逐漸成為優質農產品的市場準入證。
對脆李“經紀人”王闊來說,脆李品牌規模化效應集聚,自己毋需賣力吆喝,專心做好渠道就是踏實的幸福。
為讓巫山脆李打響名氣,當地政府“走出巫山看巫山”,在宣傳力度和營銷廣度上,前所未有。這里有另一條時間線值得羅列。
2012年,巫山曲尺鄉召開第一屆李花節,借力媒體宣傳,村民第一次嘗到甜頭。
曲尺鄉村民彭斌采摘脆李。朱云平 攝
“那年夏天,農民把李子壘成寶塔堆在路邊賣,最高可以賣到10元一斤。”曲尺鄉黨委書記徐培濤回憶,“土李子”搖身變成金果子,造就了一批致富榜樣。
2015年,巫山脆李首場專場推介會在重慶市金源大飯店舉行,這是真正意義的“出圈”。走出大山、飛出縣城的脆李載譽而歸,回鄉創業的經銷商王闊,正是通過這場活動,第一次接到了500份的大訂單。
打鐵要趁熱,此后,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一路南下北上,開啟“天下之行”,脆李多次登上央視熒幕。
2019年,“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亮相。與此同時,巫山積極做好“三品一標”申報;統一脆李包裝、LOGO、防偽標識,做好二維碼溯源系統建設及脆李打假、品牌保護……
打造品牌更深的考量,是挖掘文化,講好故事。
依托李產業,巫山還開展“春季賞花、夏季摘果”等系列活動,江南百里李花長廊、江北千頃李莊等農文旅融合景點如春筍拔起,著名歌唱家祖海演唱的《巫山有李》主題宣傳曲,讓品牌底蘊更加豐盈。
2020年重慶市區縣“曬旅游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中,時任巫山縣長曹邦興以“李”相待,妙語連珠向全球觀眾“云上”推介脆李及衍生產品,1200余萬人次在線觀看,超630余萬人次點贊!
主播現場搭臺網絡銷售脆李。盧先慶 攝
流量變銷量,線下,巫山脆李由經銷商集中收購,銷往全國人民的“果盤子”。
“我們正與重慶華夏糧倉洽談巫山果品重慶中心城區前置倉建設項目,培育銷售龍頭企業。”巫山縣農業農村委主任王從平透露。
線上,除了“直播帶貨”外,還與淘寶、京東、拼多多、微信等頭部電商聯手,進行網絡銷售。
“今年開園三天,我們‘巫山匯’線上渠道就發貨1000余件。”王闊介紹。
“李子還沒熟時,我一天就要接待十多家經銷商。”種植大戶覃傳德在廟宇鎮流轉的果園有120畝,按照定貨不定價的原則,大部分李樹在開花時就被老客戶定完,每年都有晚到者抱憾而歸。
一果多“吃”
產業功能顛覆傳統業態
突破思維的桎梏,往往比沖破地理閉塞更具難度。
巫山脆李貨架期平均60來天,雖已比一般李品延長一半,但是要甜到四季,還需一果多“吃”。延伸產業鏈條、做大深加工產業、培育農文旅融合項目都是有力實踐。
巫山脆李個頭圓潤、肉質脆甜。盧先慶 攝
首先,果農一輩子看天吃飯的情況正在改變——中國三峽集團幫扶巫山研發了近380余件文創產品,其中脆李酥、脆李醬、脆李月餅已投入市場量產。巫山還與中國農業大學煙臺分校、江蘇大學等高校合作,開發深加工產品。
其次,“賞花IP”日漸火爆,前兩屆長江三峽李花節累計接待游客180萬人次,創造綜合經濟收入5億元,經典賞花線路帶動16個鄉鎮村民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此外,認購李樹、云上種果,入住民宿、李花樹下品咖啡等“新零售+新農業”的全新業態也在興起,激發出更為有趣和炫酷的商業或農業模式。
果農在果園中對采摘的脆李進行裝筐。王忠虎
2020年,巫山脆李品牌價值達19.18億元,位居全國李品類之首。
“巫山脆李是綠色健康的生態果,是特色優質的品牌果,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富民果。其處理好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民富裕的關系,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展典型。”在第二屆中國(巫山)李子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會長魯芳校對此巫山脆李結出的果實大加贊賞。
“金字招牌”來之不易,而立足當下,巫山脆李未來又將萌發哪些新枝?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總農藝師洪國偉認為,作為一項農業產業,巫山脆李還有更多功能等待人們去挖掘和利用。他總結為生產、生態、景觀、文化承載、服務五大功能,不僅賣產品、賣生態、賣景觀,還要賣文化、賣服務。
他建議,繼續拓展產業功能,提升脆李效益。在產李核心區打造李子公園、巫山脆李小鎮和巫山脆李人家;申報巫山脆李農業文化遺產;把大溪文化和巫山野人的重要文物復制件放在果園里或景區里,讓文物活起來。
“比如巫山脆李人家,就是一種以回歸自然的民宿風格,要有夢一般的意境,畫一樣的風格。”洪國偉對記者說到。
實際上,巫山人和李樹打交道已千年,唐代詩人劉禹錫曾著墨“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描述三峽桃李相間的美景。然而沒有哪個時期,脆李結出的果實像今天這樣豐碩。產業富、日子甜,綠水青山在眼前,對巫山人來說,就是最幸福的“李”想生活。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