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全國首張農產品碳標簽,臨安數字化改革打響“天目”品牌
近日,臨安太湖源鎮發布了我國首張農產品領域的碳標簽——“天目水果筍”碳標簽。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雷竹產業在臨安迅速發展,成為繼山核桃之后的臨安第二棵“搖錢樹”。
超過50萬畝的種植規模,成就了臨安“江南最大菜竹園”之名。近年來,更是成功培育出甘甜爽脆、可去殼生吃的“天目水果筍”,不光口感上佳,還是“固碳高手”。根據權威機構測定,“天目水果筍”碳排放值為-45.53g/kg,按目前產量推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13.91噸,是眾多農產品中固碳效益最高的農產品。
“所謂碳標簽,就是把商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引導消費者選擇更低碳的商品。”據相關專家介紹,碳標簽結合了數字公證技術,生成數字化證書,并可以通過掃碼的方式查看相關信息,對“天目水果筍”的低碳環保經營實施全程溯源,進行碳足跡分析評估。
7月7日,臨安區召開智慧“天目”數字化改革二季度推進情況通報會,集中展示臨安數字化改革階段性成果。“天目水果筍”碳標簽的經驗被作為壓軸案例推出,贏得了與會者的一致贊嘆。
數字化改革是浙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舉措。2月18日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以來,臨安緊緊圍繞省、市決策部署,專門成立改革領導小組,形成“區領導領銜推進、攻堅專班統籌協調、‘5+1’專班各司其職、部門鎮街全面參與、專家顧問智力支撐、改革‘三官’聯動助力”的工作格局,數字化改革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
智慧“天目”數字化改革攻堅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智慧“天目”的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數字政府綜合應用、數字社會綜合應用等六大板塊階段目標均如期完成,以“1020”項目為重點的智慧“天目”品牌初步打響,并形成了一批頗具臨安特色的亮點應用。例如,“天目數字招標”成功揭榜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系統多跨應用場景,天目“臨碳”數智大腦成為全省首個數字化“碳中和”管理平臺。
與此同時,臨安區數字化改革試點也正在全面推進,迄今已累計爭取省、市業務部門試點各11項,“平安天目”社會治理風險研判分析系統入圍全省數字法治最佳實踐案例,“護廉天目”智慧監管平臺入圍全省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試點。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