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綻放“幸福花”——榆林市橫山區以特色農業推進鄉村振興
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的村民正在往水稻田中投放螃蟹。
陽光照耀在橫山大地上,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稻田里翠色欲滴,一條條整齊的寬幅梯田上,玉米、綠豆等各種莊稼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我們剛結束了插秧,眼下正是往稻田中投放螃蟹的黃金時段。”6月22日,在榆林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一處水稻田里,村民李治保正拎著裝滿螃蟹的網兜向稻田中傾倒,“螃蟹不僅能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對水稻的幫助可大著呢!”
從過去撂荒的土地變為如今的稻香蟹肥,昔日的荒山早已成為萬畝梯田,橫山區人民通過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生機。
稻蟹共生 一田雙收
駝燕溝村位于無定河沿岸,行走在鄉村的田埂上,俯身望去,水田中隨處可見“橫行霸道”的螃蟹在覓食,田埂四周還圍起了防逃網。
作為橫山區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特色農業之一,稻田養蟹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關系,以“種稻不施肥,養蟹不喂料”的純生態種植、養殖方式,達到一水兩用、一季雙收的目的,改變了傳統稻田的單一種植結構。
稻田養蟹撬動了產業、富裕了百姓。為了擴大規模,駝燕溝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并將村民納入其中,許多人依靠入股分紅、就近務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李治保就是其中一位。
“我平時在田里除草、放水、看管螃蟹,每天能賺100多元。”李治保笑著說,“每到秋收時節,這里的稻穗微黃,螃蟹肥美,那時往往是大家最忙碌的時候。”
政府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使無定河畔沉睡的撂荒地被重新激活,帶動了周圍5個鄉鎮脫貧致富。“橫山大米”的品牌也再次打響,加快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步伐。
在駝燕溝村另一處水稻田里,記者見到了全國種糧大戶喬俊宏。他彎下腰,不顧烈日灼烤,仔細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喬俊宏是橫山區的農業帶頭人。他說:“我們從插秧到收割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過去一人一天插秧3分地,現在通過插秧機,一天能插秧近100畝。”
作為駝燕溝村的黨支部書記,喬俊宏依靠多年種植經驗,帶領村民精心耕種、科學管理,通過新技術、新機具、新品種、新思路,開拓出一條陜北水稻種植新路子。
如今,橫山區的稻田養蟹模式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成為橫山區特色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截至目前,橫山區稻田養蟹2.01萬畝,畝均增收720元,共計增收1440多萬元。
寬幅梯田 種出致富希望
與稻田養蟹模式共同發展起來的,還有橫山區的寬幅梯田。作為傳統農業大區,橫山區農業人口占比高達80%以上,而全區典型的風沙草灘和黃土丘陵溝壑地形地貌,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廣種薄收,制約著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
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助力鄉村振興,橫山區將寬幅梯田建設作為全區“一號工程”全力推進。截至目前,橫山區投入4.2億元,共計建成高標準寬幅梯田30萬畝,隨著寬幅梯田建設帶來耕種條件的改善,一大批特色農業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受自然因素影響,農業機械化在橫山區許多農田上難以推廣,只有通過建設寬幅梯田來改變現狀。”橫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久國說,“調查顯示,在寬幅梯田上施肥效率是坡地上施肥效率的6倍,梯田上機械收獲效率更是成倍增加。”
受益于寬幅梯田發展的農民在橫山區隨處可見。武鎮鬧林溝村的村民馬正旺就感受到了寬幅梯田帶來的好處。
2016年,馬正旺家里的32畝坡洼地平整后,以寬幅梯田的形式重新分配,栽植的果樹第二年便掛果。馬正旺說:“以前谷子等作物一年給家里帶來的收入不多,現在有了寬幅梯田,栽樹、種莊稼都比從前效益好。”
與此同時,為徹底擺脫橫山南部山區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低產低效的困境,橫山區加強南部山區水土治理,在建設高標準寬幅梯田的同時,配套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補齊產業基礎短板。
“原本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王久國說,“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并按照‘一推二水三種四銷五綠化’的總體思路,在建成的30萬畝寬幅梯田上實施集雨補灌工程,真正將旱地梯田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
抓特色產業 促鄉村振興
如今提起橫山區,最先想到的就是橫山羊肉。橫山區的羊產業很出名,已成為部分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近年來,橫山區大力發展壯大羊產業,成為陜北白絨山羊新品種的主要育成區和主產區,“橫山羊肉”更是以肉質鮮嫩、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
“不只是羊肉,橫山區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山地蘋果規模也逐漸擴大,山地蘋果特色品牌正在形成。”王久國介紹。為貫徹全省蘋果“北擴西進”發展戰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橫山區以南部山區為重點,大力推動蘋果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區蘋果種植總面積達11.5萬畝。
橫山區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羊、豆、稻、果、薯、菜為主的6大主導產業,這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其中,北部風沙草灘區重點發展畜牧業,南部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豆類、薯類等作物,中部河谷川地為水稻主產區。2020年,全區羊子飼養量突破260.33萬只,種植特色雜糧34萬畝,全程機械化種植水稻5萬畝、年總產量2.4萬噸,種植蔬菜作物4.1萬畝、年總產量3.1萬噸。
“提高農產品價值,讓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就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樹立‘品牌農業’思想,加快推進農產品生產市場化、標準化、國際化。”橫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郝永春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山地蘋果、小雜糧、水稻等特色產業,依靠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完善產業鏈,構建流通鏈,提升價值鏈,讓更多群眾在特色產業中受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