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 推動周至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周至縣委、縣政府關于《推動周至獼猴桃產業發展八項措施》和鄉村人才工作,切實提升獼猴桃產業發展水平。6月17日,周至縣獼猴桃冷庫管理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授牌儀式暨冷庫管理技術培訓會在周至縣姚力果業專業合作社召開。
會上,周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小勇出席會議并講話,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周會玲共同為周至縣姚力果業專業合作社頒發“周至縣獼猴桃冷庫管理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牌匾。隨后,周會玲教授就獼猴桃保鮮貯藏關鍵技術進行培訓。周至縣特色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趙朝陽主持會議。
周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小勇(右)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周會玲(左)共同揭牌
周會玲教授就獼猴桃保鮮貯藏關鍵技術進行培訓
周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小勇說:“建立獼猴桃冷庫管理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就是希望通過舉辦各種培訓活動,發展培養一大批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為我縣獼猴桃產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撐,進而推動我縣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據介紹,近年來,隨著陜西省周至縣獼猴桃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獼猴桃貯藏、加工及服務業迅速發展,貯藏冷庫容積由家庭式的30-50噸增加到100-500噸,乃至1000-5000噸。貯藏保鮮模式由機械冷藏向氣調庫、動態大帳氣調庫轉變。截至2020年底,全縣共有貯藏冷庫2680座,庫容超過35萬噸,其中500噸以上冷庫達520座。
由此可見,貯藏保鮮是獼猴桃產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冷庫的科學管理就尤為重要。但是貯藏機械設備陳舊,果品貯藏損耗大,貯藏管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好的貯藏技術和經驗推廣不夠,冷庫貯藏企業缺少高水平技術管理人員等問題較為突出,導致貯藏獼猴桃品質穩定性不足,意外風險加大,影響周至縣獼猴桃在市場的美譽度和競爭力,不利于該主導產業的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
“冷庫貯藏意識的良性轉變,是我縣廣大貯藏企業和冷庫技術管理人員必須要做到的。我們所采用的動態大帳氣調技術,是根據獼猴桃采后管理過程中,獼猴桃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氧量,進行智能監測,通過調節各類氣體含量,延緩獼猴桃新陳代謝速度,從而較長時間保持果品質地、色澤、口感及營養成分基本不變,進而達到延長保鮮的效果?!敝苤量h貯藏協會會長、姚力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宗祥告訴記者,“規模化科學貯藏、培養高水平技術管理人員已成為產業提質增效的必經之路。”
據了解,周至獼猴桃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試驗種植,歷經40年發展,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全縣有8.5萬余戶群眾種植獼猴桃,從業人員30余萬人,年產值超50億元,果區人均收入過萬元。周至獼猴桃成為周至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陽光產業,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本次培訓會有來自各鄉鎮的果品企業負責人、冷庫技術管理人員、合作社成員等130余人參加。大家紛紛表示,此次培訓讓他們獲益良多,日后還將加強各方面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共同做好獼猴桃品質,維護好“周至獼猴桃”品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