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余杭譜寫數字農業“未來式”
近年來,余杭區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數字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應用場景同樣“看得見、摸得著”,建設了一批數字農業示范園區、數字牧場、數字漁場等典型樣板。目前,我區農業智能設施建設持續深入,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正走出一條數字賦能打造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從“看天吃飯”到“科技掘金”
昨日,走進位于徑山鎮老虎墩的杭州宇航夢園農業園區,記者就被一座上千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蔬菜大棚所吸引。這座大棚運用了5G、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讓田間生產管理變得更加科學高效。
大棚內寬敞明亮、干凈整潔。目前正值蔬菜集中上市期,工人們正忙于采摘,農事車來回穿梭運輸,小番茄、黃瓜通過現代化設備智能分揀。整座大棚猶如一個高效、綠色的生產車間。
去年,公司追加投資200萬余元建設了8000平方米的智慧大棚,主要用于黃瓜、小番茄的種植。大棚不僅具備自動化生產、灌溉和氣象環境、土壤環境、生長情況監測及農業生產相關數據搜集等智能化功能,實現了自動化保溫、采光、通風、濕度、澆灌、施肥等農業生產工序控制,還可遠程操控,無論臺風天還是冰凍天,大棚都能應對自如。應用智慧農業系統后,人工減少了70%,黃瓜和小番茄增產15%,延長采收期35天,真正實現了科技化、智慧化農業生產。與此同時,智慧農業讓生產定位更精準有效,小番茄、黃瓜一上市便供不應求,盒馬鮮生、世紀聯華、華潤萬家、物美、沃爾瑪等國內知名商超均有園區產品供應。
數字賦能立體化農業產業生態
智慧農業基于精準的農業傳感器實時監測,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實現多層次分析,并將分析指令與控制設備聯動完成農業生產、管理。通過智能機械代替人工從事農業勞作,不僅解決了農業勞動力日益緊缺問題,還實現了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
余杭稻香小鎮自創立以來始終圍繞“以農業為本色、以文化為底色、以旅游為特色,形成立體化產業生態”的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等模式,數字賦能發展迅猛,短短兩年內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截至目前,31家企業認養360畝稻田,增加經濟收入288萬元;2020年,稻香小鎮“雙11”期間大米預售達422萬元,位列天貓糧油品類第一,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690萬元;為農民提供更多“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增加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
數字農業或成農村發展新方向
數字牧場有力變革傳統畜牧養殖方式,通過平臺實現生產業務與設施設備協同化管理,數據碰撞、關聯等多維度分析,全面提升科技含量及品牌影響力。
杭州大觀山種豬育種有限公司,被譽為“中國長白豬的搖籃”。公司培育長白豬已有50余年歷史,是國內最早引進長白豬的原種場,為農業農村部確定的首批國家級重點種畜禽場。近年來,公司大力推進生豬養殖向現代化、集約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啟動數字牧場建設,建成擁有自動溫控、飼喂、測定、飲水等現代化設施設備的核心場豬舍,整合智能環控監測系統、生產管理系統、智能監控系統、糞污處理管理系統建成“1+4”數字牧場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深度應用,公司實現了牧場養殖設備智能化管理與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并降低了人工、飼料及藥品用量成本。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