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茶產業—— 將綠葉子點成“金葉子”
茶道講師魏梓煜在展示傳統的“點茶”技藝。
開水暖盞,小勺舀入茶末點水,用竹制的茶筅以每分鐘120次的速度攪動,直至將盞中茶湯全部打成細膩的泡沫。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五峰山房茶室,茶道講師魏梓煜反復點水攪拌,向游客生動地展示著傳統的“點茶”技藝。
擁有1200多年種茶史的余杭,是浙江省茶葉的主產區之一,也是日本茶道之源“徑山茶”的誕生地。近兩年,余杭區以徑山茶為主導產業,依托34.5萬畝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建成全國高端精品茶生產區、全國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全國城郊型鄉村振興引領區和國際禪茶文化交流中心的目標,圍繞“種茶、做茶、賣茶、講茶”四篇文章,深入挖掘弘揚徑山茶的歷史文化,全面推動茶葉生態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茶旅融合發展,將綠葉子點成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茶農共同富裕的“金葉子”。2020年,徑山茶品牌價值超過25億元,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達47.91億元,帶動3.7萬人增收致富。
做精“茶產品” 從種植到加工全鏈提升
一杯好茶的背后,是從種茶、采茶到制茶各個環節的精細管理和品質把控。“創建產業園,提升主導產業是基礎,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產業園項目實施來整合各類資源,進一步提升茶園茶企的硬件水平和管理能力,依托全鏈條把控提高徑山茶的品質,進而推動高端精品茶類產品生產。”余杭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吳建中說。
在推動茶葉提檔升級中,余杭區產業園首先對茶園進行了生態化、標準化、品質化改造,擴種茶樹1萬多畝,通過推廣“徑山1號”“徑山2號”新品種,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并示范推廣茶園生物防治1萬畝,實現畝均鮮葉產出高于同地茶區20%以上。
種出好茶只是產品升級的第一步。“余杭區原有茶企經營分散,加工設備普遍老舊。所以我們以產業提升為方向,大力推進了茶葉加工環節的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陸霞說,產業園建設以來,余杭區新建、改造標準化茶廠10余家,改造引進茶葉初、精、深加工生產線90余條,實現了全自動不落地生產。
“普通茶雖然含有極高的營養成分,但大量的有效成分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吃茶比喝茶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也更有利于茶葉走向世界。”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發展科科長、徑山茶協會秘書長施鴻鑫說,基于這一認識,余杭區產業園在提升茶葉加工的同時,尤其大力度推動了抹茶的生產。“而且,微粉狀的抹茶既完整保留了鮮葉的營養與色澤,也可使茶產品更廣泛地應用于食品加工,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目前,園區已研制特色茶衍生產品120余種。”
蒸汽殺青、烘烤、篩分、低溫干燥、二次篩分、碾磨……除了先進的蒸青茶流水線外,園區企業杭州銀泉茶業公司還配備了自動化的抹茶生產線。
產業園引進企業,浙茶集團浙江駱駝九宇有機食品公司建立了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茶旅及產、學、研為一體的特種茶中心,已開發的抹茶系列產品有抹茶拿鐵、抹茶雪花酥、抹茶軟曲等。
做深“茶文旅” 用歷史文化串起產業鏈
在日前于杭州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徑山茶傳統制茶技藝展示吸引了大批人流駐足欣賞,并以其滋味醇厚的品質特征,博得國內外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
據考證,余杭區徑山茶興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歷史。唐宋間盛行用末茶點茶,可以將茶葉和汁液一起飲用,并形成“茶宴”“斗茶”等儀式,后傳至日本發展成為“茶道”。
“唐宋時的末茶,即是今天所說的抹茶。”施鴻鑫說,余杭于2019年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華抹茶之源”。所以,充分挖掘弘揚歷史文化,打造“茶文旅”深度融合產業鏈,應該是產業園建設通過茶產業帶動鄉村全面發展的可行之路。
近兩年,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余杭區致力于“徑山茶”文化挖掘,以“徑山茶文旅”為切入點,建成大徑山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服務平臺、農文旅產品銷售平臺、茶事活動平臺等多個服務平臺,開發出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設計10余條特色旅游線路,策劃推出體驗禪茶制作、全民飲茶日、品嘗古剎茶宴、尋訪文化古跡等一系列活動。
在產業園服務搭建服務平臺的基礎上,茶室、茶館、民宿等經營實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以茶為媒,鄉村全面美化的徑山鎮徑山村聯合周圍雙溪村等四個村成立了共同富裕聯盟。“通過聯盟,我們幾個村借助茶文化,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容,目前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說,“游客除了能品嘗到獨特的徑山茶外,還能參與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動,體驗宋代點茶,學習徑山茶道,感受徑山茶文化的魅力。”
“徑山茶品牌要發展,還是要靠文化。”近年來,徑山茶炒制技藝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周方林嘗試做起了“徑山茶品賞會”“徑山茶文化研討會”,通過弘揚傳統制茶工藝的文化價值,將制茶、講茶、賣茶和茶旅融合起來。
育好“新茶人”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章紅艷是徑山村的“80后”“新茶人”,之前曾在余杭區交警大隊工作。近年來,隨著徑山茶產業的發展,索性辭了工作,在產業園核心區瓶窯鎮開了兩家茶館。
“家里有50畝茶園,回來開茶館既是因為家里一直在做茶,也是因為在產業園建設的推動下,徑山茶知名度越來越高給了自己信心。”章紅艷說,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向游客展示茶文化禮儀,講解種茶、采茶、制茶、泡茶的相關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徑山茶,也讓徑山茶更好地走出去。
對非遺傳承人周方林來說,采茶、攤放、殺青、理條、揉捻、烘焙等制茶各個環節獨特的手感是任何機械和理論也代替不了的,所以最惦記的事就是“這門手藝絕不能丟了”。
這幾年,除了讓大學畢業不久的女兒周穎“從茶葉的成分、種類到土壤濕度的掌握,怎樣辨別茶葉好壞,怎樣采茶、炒茶一點點學起來”。為了更好地帶徒傳藝,周方林還于2019年創立徑山茶炒制技能大師工作室,帶了10名學徒。“現在大家都已掌握了基本的技能。”
“產業持續發展,人才和新生力量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吳建中說,依托產業園創建,余杭區除了為“新茶人”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外,還進一步完善了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茶產業高端人才中心,通過加大人才招引、盤活、培養和激勵力度,為茶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園區在建設中還成立了余杭區鄉村人才協會,承辦“智匯農創客領杭新時代”杭州市首屆海內外農創客大賽,針對農民素質教育培訓開展涉茶培訓24期,培育茶藝師、評茶員450余人,組建起產業發展農創客、“土專家”、電商人才等鄉村振興高端人才“智庫”。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