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科技苗 結出致富果
五月初的陜西周至,獼猴桃花飄香,果農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陸續完成花粉授粉工作。
索江濤帶著記者穿梭在他的大本營——獼猴桃示范園中,時而抬手摘下幾朵獼猴桃花對比講解雌雄異株和不同品種花葉的異同;時而低頭從土里扒出幾條蚯蚓展示土壤的綠色無害;時而指著果樹枝條,用數據呈現高枝牽引技術帶來的提質增產成效。這位80后新農人,講起獼猴桃的種植、管理、銷售時滿懷熱情。從他黝黑的皮膚和自豪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已經將根深扎在陜西周至這片沃土中,帶領當地村民奔好日子成了他的光榮使命。
索江濤何許人也?他是常駐周至縣的陜西省科技特派員,也是周至縣農家樂果蔬專業合作社科技服務隊的技術指導,而周至縣的科技服務工作者和當地果農都習慣叫他索博士。
“我們的索博士年齡不大,懂得不少。”周至縣農家樂果蔬專業合作社技術服務隊成員、獼猴桃種植果農任東俠說,“他是果樹學博士,先后到國內外各地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在我們眼中,索博士就是個百寶箱。”
在周至縣農家樂果蔬專業合作社有個可容納百人的培訓室,這里幾乎每月都有技術培訓。每次培訓,任東俠聽得最多的就是“索博士來不來”“索博士咋還不來”,大家都盼著他來,一來就給圍上,各類問題問個不停,索江濤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都喜歡聽索博士講課,他講課接地氣,再高深的理論到他嘴里都能化繁為簡,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任東俠說,“有一次培訓,知道索博士要來,時間還沒到,300多人就蜂擁而至。為了給果農騰空間,培訓室里加了籮筐當凳子,還是坐不下,沒座兒的人也舍不得走,趴在窗邊聽了兩個多小時的課。”
從西安市里的辦公大樓走向一望無際的獼猴桃園,索江濤的果樹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他說:“人總得找到點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果農家里的獼猴桃種植分布凌亂,你去了之后人家的獼猴桃樹布局變得整齊科學了;果農正發愁質量提不高,產量上不去,你去了之后人家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果農整天盼著你去,見到你比親人還親,這樣的工作怎么能沒干勁呢。”
在鄉村推廣新技術需要漫長的過程,年輕人相對容易接受,但是多數上年紀的人并不愿意冒險嘗試。任東俠是第一批主動帶頭示范,使用新技術種植新品種的果農。如今,她在新技術、新品種方面已經成了半個專家,也經常被果農圍著問東問西。說起這些年的收獲,任東俠開心得合不攏嘴:“索博士的到來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他不僅為我們帶來新的種植管理技術和品種,還帶動我們實現了思想上的轉變。”
如今,一些果農的獼猴桃園中明顯可以看出科學種植、綠色種植的痕跡,每棵樹之間的距離、枝葉的分布、空間和光照的利用都有科學依據。科學種植的成效也直觀地反映在產銷數據上。任東俠告訴記者,同一個品種,因為品相、口感等差異,經過科學指導和普通果農家種植的價格能相差一到兩倍;產量上,“翠香”“海沃德”等品種幾乎實現了成倍增長;“瑞玉”等新品種則在質量和產量上顯示出明顯的優勢。這逐漸成為更多果農向索江濤取經的內在動力。
2018年,索江濤被聘任為陜西省省級科技特派員。初到周至,他就整合資源優勢,把自己的所學和經驗與所在的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的雄厚科研力量相結合,發動鄉土專家,組成服務隊,建立廣泛分布于陜西周至、武功、鄠邑區、楊凌等獼猴桃主產區鎮村的30多個科技服務中心,提出了“做給農戶看,帶著農戶干,幫著農戶銷,產銷共發展”科技服務理念和響亮口號。這些年,正是在做、帶、幫、共發展服務理念的指導下,索江濤和他所在的技術服務隊,通過服務站點示范園建設,結合常態化技術培訓,將越來越多的果農帶上一條被科技照亮的光明大道,從脫貧到致富,從傳統種植到科學栽培,向科技要質量和產量,向綠色種植要長效發展。
周至縣獼猴桃的提質增產只是索江濤用科技帶動果農增收致富的縮影,索江濤的科技服務工作也只是陜西省長期開展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的一個點。今年一月以來,陜西省科技廳農村處持續開展科技特派員、職業農民等科技人才培訓,水產團、苗木花卉團、小雜糧團、食用菌團等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基本實現全省覆蓋,用科技助農,推動鄉村振興。
五月底六月初的周至,獼猴桃花瓣脫落,逐漸掛起了幼果。待到金秋十月,可以預見一片豐收景象,到那時,果農笑得甜,索江濤和大批像他一樣的科技特派員一定笑得更甜。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