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區創新農田建管模式打造“稻香小鎮”樣板
余杭區是數字經濟先行區,也是農業大區,如何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守牢耕地紅線和糧食生產底線、在城市居民享受快速發展紅利的同時保障農民致富增收,亟待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該區因地制宜、創新舉措,通過對余杭街道苕溪以北3萬余畝永久性農田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推廣良種良法和數智化農田管理,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等綜合路徑,打造永安“稻香小鎮”模式,實現了農田建設發展、耕地質量保護和富民強村,為永久性農田保護區實現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一、堅持“良田姓糧”,打造高標農示范區
(一)建設提檔升級,鞏固產糧能力。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因地制宜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制定農田建設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從農田灌溉設施、田間道路、田間輸配電設施和耕地質量提升等方面改造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兩年來,永安“稻香小鎮”區域共實施農田改造4000畝,改造排灌溝渠約20000米,整修機耕道路8000米。2021年,成功申報創建“永安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市級項目,獲市級財政補助資金800萬元,同時對示范區內實施農田數字化建設和環境提升工程投入資金600萬元,提升高標農示范區基礎設施水平。
(二)推廣良種良法,優化產品質量。積極與浙江大學農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聘請浙江大學教授團隊作為農學顧問,設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引進高科技改良品種推廣種植,提升畝均收益。永安村核心區試驗的800畝改良品種水稻,畝均收益較上年增加1倍以上。新冠疫情期間,會同區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積極對接種糧大戶,做好春播、育苗、施肥等農技指導工作,落實全年耕種計劃,規模化應季分片區種植水稻、蔬菜、玉米、小麥、甘蔗等農產品,最大化利用土地,確保糧食穩產增收。
(三)推進規模流轉,提升綜合效益。創新土地利用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規模流轉機制,在充分保障農戶利益的基礎上,綜合土地質量、區域位置等因素對土地評等定級,根據等級確定土地流轉價格標準,通過流轉將農田資源推向農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種糧主體集中種植,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遏制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區域內共有5865戶農戶簽訂協議,已規模流轉耕地3萬畝,培育新型種糧主體67戶,產量較規模流轉之前提升12%。開發“稻香小鎮”網絡宣傳與電子商務平臺、人物自動成像等系統應用,提升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
二、鞏固“強糧于技”,打造數字農田先行區
(一)數字化種糧,鏈接“田間”與“指尖”。引進主糧耕、種、收環節中的新機械與新技術,推廣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制定全程機械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套餐式”糧食種植、生產作業流程,提升農業自動化水平。依托“農安碼”應用打造糧食質量監管的“指尖農業”體系,掃碼即可準確掌握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倉儲到銷售等全過程的信息,確保糧食生產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有效提升了農業領域智慧監管水平。
(二)一體化產銷,鏈接“產地”與“餐桌”。依托阿里云、谷綠農品數字農業云平臺及各類互聯網電商資源,推動集約化訂單種植,鏈接新零售渠道,整合“稻香小鎮”公共品牌全產業鏈建設。舉辦線下峰會,開拓大宗B2B直采渠道。搶抓直播經濟風口,建立網絡直播公共服務中心,拓展B2C渠道。目前首批打造的1500畝核心區塊數字農業建設項目已編制采購需求,預進行公開采購流程,永安大米也已正式入駐盒馬鮮生、京東、天貓等大型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三)產學研聯動,鏈接“技術與場景”。依托“阿里以西10分鐘”的區位優勢,盤活街道轄區范圍內存量的建設用地和流轉閑置民房,將其打造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及專家學者開展新型傳感器、智慧農業系統等新技術產品應用的“試驗田”,讓新技術在場景中驗證、迭代、示范,推動農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促進農業結構優化。目前已有谷麥科技等6家科技公司入駐稻香小鎮。
三、聚焦“富裕農民”,打造融合發展引領區
(一)以農靚村,煥新鄉村“老底子”。對永久性農田保護區周邊村莊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定位,應季種植糧食蔬菜和水果等作物,打造風景田園,構建全域美麗大田園格局。圍繞打造城區“半小時田園風光圈”為目標,加快全域環境整治,增設基礎設施配套,打造綠色生態帶、網紅農耕文化村。永安村新增停車場3處,公廁7座,文化禮堂1座,文化長廊80米,苕溪以北8個村先后完成美麗鄉村精品村創建驗收。
(二)以農樂村,激活小鎮“新里子”。圍繞提升鄉村樂趣,煥發鄉村活力,創新認養農業新模式,使小鎮成為城里人心心念念的“一畝三分地”。預留土地作為“農業認養”項目基地,開發“數字稻田認養”APP,根據時長、主體,定制不同類型的5款套餐及2種認養模式,游客線上下單完成農田短期租賃,即可親自體驗作物播種、育苗、生長、收獲全過程。同時,通過田間高清攝像頭,“租戶”也可24小時遠程查看農作物的種植長勢,體驗種植樂趣,以累計310畝農田被企業和個人認養。
(三)以農富村,鼓起農民“錢袋子”。打造“開鐮節”、“豐收月”等特色活動品牌,建設共享小院、親子樂園、稻魚共養基地、釀酒體驗工坊等鄉村娛樂陣地,豐富環保創意秀、稻香科技藝術節、稻田婚禮、田園間的民謠、草垛樂園、稻垛集市等游玩形式,提高小鎮客流量,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小鎮共接待游客約2萬人次,產生經濟收入超過500萬元。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鼓勵農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生態經濟,通過開展特色采摘、農產品DIY等體驗活動、拓寬蔬果、魚蝦、家禽家畜、菜籽油產品等綠色農產品以及青團、粽子、年糕、米白酒等土特產的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