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路遍開“致富花” ——山西大同黃花產業發展探析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時下,蘇軾筆下的黃花開遍山西省大同市的田野沃土。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省大同市黃花產業發展時指出,“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牢記囑托,一年后的5月8日,大同市在黃花產業發展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交出喜人的成績單:黃花種植面積達到26.1萬畝,占全國1/4;黃花全產業鏈產值達18.4億元,研發出100余種黃花產品;黃花畝均收益5000元,帶動13.2萬人實現增收。
3組數據反映了大同黃花正在向規模化、產業化、效益化邁進,也說明了大同市正在把小黃花做成大產業,將“黃花保護好、發展好”的殷殷囑托變成生動實踐。
日前,記者深入大同市的村企中,探尋其背后的實踐經驗。
用政策為產業夯基礎
“大同黃花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云州區西坪鎮下榆澗村村民這樣口口相傳、代代種植,到了村民楊旗手里,方才走進市場激起了浪花。
他領辦的黃花種植合作社從50戶社員、種植面積500畝擴大到輻射帶動周邊5000戶貧困戶、種植兩萬多畝,每年購銷1000多噸黃花。
2020年,合作社以政府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安徽花傾城公司,投資打造地頭標準化車間,成立大同花傾城田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起深加工生產線,推出3種口味的黃花醬。
種植面積有了一定規模,經營主體從合作社升級為食品公司,黃花從田間原料化身為餐桌上的即食產品。在楊旗看來,每一次蛻變都離不開政府的推動。
在合作社發展之初,大同市出臺十條政策,拿出20億元設立黃花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扶持黃花產業為主導產業,細化到種植、合作社田間管理、澆灌、地頭加工車間、烘干設備、冷庫、晾曬廠等方面,并為黃花辦理災害險和價格險。
“全市黃花種植災害、價格保險累計承保23.62萬畝,2020年賠付種植險4385萬元、價格險3192萬元,為合作社和農戶擴大種植規模吃了‘定心丸’,為產業發展撐起‘保護傘’。”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長龔孟建介紹。
政策筑底,楊旗的合作社迎來了規模化發展。大同市的黃花種植面積也達到26.1萬畝,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
完成了產業發展規模化的初級階段,2020年6月,大同市出臺了《關于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的實施意見》和《大同市2021年黃花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市財政每年拿出至少1億元,突出種植、加工、品牌標準化,在全產業鏈、科技型支撐、多渠道營銷、保姆式服務、融合式發展五個產業化環節發力。
政策“組合拳”下,2020年8月,大同市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綠色食品黃花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黃花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2萬畝,“大同黃花”被確定為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在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和扶持的基礎上,農業合作社和企業開始發力深耕黃花產業。
企業引領 產業成鏈
如果說規模化實現了黃花產業在數量上的積累,政府在這一階段占據了主導地位,之后進入市場,要產業化發展,大同市改變做法,以企業為主體來引領黃花產業鏈延伸,實現產業提檔升級。
政府引進的宜發同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后,依托主食生產線、醬菜生產線、醬鹵肉制品生產線、方便菜制品生產線、速凍調理制品生產線,研發出黃花醬、匠心小菜、黃花主食、黃花月餅等系列食品,實現了黃花由原料到產品的市場化轉變。
同時,該公司借助于中央廚房,冷鮮、冷凍和常溫倉儲以及物流配送,將黃花搭配融入營養早餐、商務餐、學生餐、老年餐,實現了黃花由田間到餐桌的消費升級。
對產業鏈進行深耕,大同市聯手企業,并以企業為主體。近兩年,大同市累計投入1.47億元支持黃花產業,撬動宜發同誠、冰華、三利等龍頭企業投資2億元,用于深加工生產線建設;創建大同黃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打造黃花生態示范區、農業科研、金融服務、電商營銷等服務中心吸引企業落地。
企業從市場需求出發,豐富產品,在原來單一曬干菜的基礎上新增烘干、凍干、冰鮮種類,已開發菜品、飲品、食品、功能產品、化妝品五大系列100余種黃花產品;完善產業融合,打造火山黃花田園綜合體,形成了一批集觀游品、產學研為一體的旅游小鎮、農場等產業業態;匯聚人才、資本和銷售渠道,推進技術研發院、產業研究院落地運行,拓展線上線下銷售,銷售渠道涵蓋從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到北京、上海、廣州、太原的直營店和專柜。
企業引領產業,黃花產業業態和產品形態如雨后春筍快速涌現,集種植、加工、科研、營銷、產業園、田園綜合體于一體的黃花產業集群逐步顯現,為全產業鏈發展傾注動能;產品形態的日益多元,豐富了大同好糧,叫響了“大同黃花”品牌的同時,也化解了產能。
產業鏈完善,益農效應同步顯現,大同市13.2萬人通過流轉土地、企業務工、合作社入股等方式融入進產業鏈中共享收益。以云州區周士莊鎮為例,農戶流轉土地租金畝均500元,田間管理務工薪金每人年均4000元,入股農民合作社戶均分紅1000元,黃花收入戶均可達1.5萬元。
瞄準功能 培育動能
市場浪潮下,區域性特色農產品豐富的同時會面臨同質化競爭,從而影響產品價格。在增加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成了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契合營養性、功能性的市場需求,大同市瞄準黃花的功能性,培育產業新動能。
“公司以研發生產黃花產品為主營業務。前幾年,黃花產品以初級農產品流通于市場,附加值低,市場周轉消化產品的效率偏弱。”大同隆福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去年,該公司推出了主打黃花低脂肪、解郁安神功能的黃花五谷代餐粉,迎合了市場的健康理念,順利開辟出代餐粉消費市場,使得公司產品整體銷售額同比提升了85.3%。
功能賦予了產品的差異性,進而強化了產品的價值。以科技支撐功能開發成為黃花產業的發展方向。
“大同市與山西農業大學共建了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完成了黃花全基因組測序。與中國農業大學開展精深加工和功能食品開發合作,挖掘提取黃花功能成分。”龔孟建說。
“經過研發,從黃花根莖葉成功提取的多糖、多酚、皂苷3種功能性提取物可作為下游保健食品產業、制藥行業的功能性基料。”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李景明介紹。
政學研一體化的示范下,企業紛紛行動。大同恒宗集團與北京藥用植物研究院合作開發出黃花忘憂茶罐裝涼茶。民之源食品有限公司聯合山西省中醫藥大學開發出富含天然果汁的黃花復合型飲料。
瞄準功能產品,大同已形成以黃花為主的黃花茶、忘憂露、狀元餅、功能代餐粉、黃花多維營養果糖(粉)片、黃花泡騰片、黃花面膜等8個單品。目前,黃花全產業鏈產值達18.4億元。
增加產品附加值,功能化逐漸成為大同黃花產品的價值定位,賦予黃花品牌的新內涵,支撐起以黃花這一特色農產品為載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新動能,也為大同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樣本。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