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托起的幸福
入冬后的普安縣茶源街道聯盟村,映入眼簾處依然是如春般滿目蒼翠,只見萬畝茶園生機盎然,一股股清幽的茶香撲面而來。
聯盟村·茶神谷 劉朝富 攝
在溫暖的陽光下,家住大洼組的柏連瓊正在茶地里鋤草、施肥、剪枝,見到我們從通往她家那條整潔的路上向家里走去,她一邊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一邊提著鋤頭向家里走。
“快!快!快走家里坐。”身著布依服飾的柏連瓊笑著說。
“我們今天來家里耽誤你活路咯。”
“不耽誤!不耽誤!你們來我很開心,活路是做不完的,該休息就要休息。”
柏連瓊帶領我們穿過她家門口的茶園和菜園,來到粉刷得潔白的新房子二樓客廳。
“你家的房子裝修得漂亮很嘛。現在住的房子漂亮點還是以前住的漂亮些?”看到地上貼滿亮堂堂的瓷磚和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客廳,我們感嘆。
談及新房,柏連瓊來了興趣,打開了話匣子。
“新房子就像穿新衣服一樣,當然漂亮。這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給我們改廁、改廚、改圈,還免費提供工人為房子進行裝修……”柏連瓊笑瞇瞇地掰著手指一一數著家里的變化。
雖然現在住上了更大更漂亮的房子,但回想起以前一家六七口人擠在只有一層小平房里的日子,柏連瓊還是有些難受。
“那時候茶葉種得少,也不像現在這么值錢,還要撫育三個孩子并供他們讀書。那時候生活環境也沒有現在好,廚房不像現在這么寬敞明亮規整,廁所也沒現在這么規矩,菜園也沒現在這么規整,就連村里也沒現在這么整潔和漂亮……”
近年來,聯盟村圍繞功能現代化、風貌鄉土化等開展宜居農房建設,規范垃圾處理、集中污水治理,實現村容村貌提升,村內的房屋外墻還繪上了茶文化彩繪,與連綿的茶山相映成趣。
生活富裕緣于發展茶葉產業。“后來村里開始動員大家種茶,我家的種植面積也從5畝增至10余畝。一盤棋的發展讓這片茶葉成為了改變生活的關鍵,每年的‘綠茶第一采’,全國各地的茶商們來到聯盟村,讓村里茶葉走向全國。現在除了種茶葉每年有好幾萬元的收入外,在村里的茶廠上班,每個月還能拿三千多元的工資。”聊到茶葉,對于12歲就與茶葉打交道,1985年開始種茶的柏連瓊而言,有著很深的感情。
柏連瓊口中的茶葉如今成了聯盟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支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些年,聯盟村依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的獨特地理氣候條件,大力發展茶產業,全村共有茶葉面積1.2萬畝。
生長出來的茶品質好,采茶時間比全國其他地區早20天,是全國綠茶開采最早的茶區之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授予“黔茶第一春”的美譽。2022年1月1日,“貴州綠茶第一采”活動在聯盟村舉辦,決定以后每年元旦都作為貴州綠茶首采地。
被譽為“中國古茶樹之鄉”的聯盟村,這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還是“全國文明村鎮”,幾乎家家戶戶種茶制茶,這里也是普安茶文化生態旅游景區的核心部分。守著茶產業,端上了“金飯碗”,茶產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柏連瓊就是其中之一。
聯盟村的茶產業,不僅是一杯好茶的傳承,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通過綠色發展和茶旅融合,聯盟村的茶產業正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我們村現在產生效益的茶園有10000畝,年產值5000多萬元,除去成本,戶均可增收4萬元以上。”聯盟村支書、村主任王順龍掰著指頭算著茶葉賬,眼里充滿希望。
王順龍告訴記者,在東西部協作助力下,聯盟村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茶農”的組織方式,吸引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入駐,帶動村級合作社9家、茶葉加工作坊21家,全村563戶全部種茶,實現人均4畝茶,形成了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茶樹已然成了群眾的“搖錢樹”。目前,聯盟村以“貴州綠茶”第一采為起點,不斷推進“茶+旅游”“茶+物流”等模式,探索開發“住茶園、品茶飲、購茶產”等新興業態,讓茶產業在各環節中的價值得到充分釋放,讓茶葉的生產銷售呈現出“價好、走俏”的有利趨勢,給老百姓帶來最直接的收益。
短評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和根本所在。聯盟村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強化品牌建設,積極推動茶旅融合,打造多元化綜合性產業鏈,而隨著茶園面積的擴大和品質的提升,普安茶遠銷海內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這不但讓一片茶葉煥發了生機,更是讓茶樹變成了“搖錢樹”。
柏連瓊一家人靠著一片茶葉,從幾年前的小平房換成了寬敞漂亮的兩層樓房,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點滴變化見證了聯盟村茶產業發展的一個個瞬間,折射出這些年黔西南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因為一片茶葉,產業興了,村莊靚了,村民富了。聯盟村茶產業憑借其旺盛的市場需求、廣泛的產業關聯性以及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并穩步邁向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新發展階段。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