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十堰“好水”叫響全國
丹江口水庫入選首批“中國好水”。記者 劉昆 攝
【編者按】十堰飲料產業自帶武當文化符號,丹江口水庫是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十堰是“全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十堰,做大做強飲料產業(無醇飲料),還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本期,武當智庫聯合市委黨校、市社科聯、駐市高校、行業專家建言獻策,以期廣聚各方智慧,推動十堰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未來是“一片藍海”
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飲料類商品零售額年均增速均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023年中國飲料行業總產量1.75億噸,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飲料生產地和消費市場之一。
優質的水,是十堰最大的資源稟賦、最獨特的生態特征。
市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水質98%的監測指標達到Ⅰ類水標準,可以“直飲”。全市多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400余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堰境內天然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鍶、硒。優越的自然稟賦,為十堰飲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近年來,十堰深入貫徹落實“兩山”理念,用好水資源、做大水文章。一大批飲料企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扎根十堰21年,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丹江口建成3個工廠,瓶裝水日產能達1600萬瓶;暢銷全國的老字號品牌“北冰洋”汽水,全國第四個生產基地于2023年在丹江口開建,投產后年產能達30萬噸;華彬集團在竹溪開發 VOSS高端礦泉水,竹溪成為挪威 VOSS礦泉水在中國的唯一生產基地;12月初,華潤怡寶天然飲用水丹江口生產基地開工,項目建成后可年產300萬噸飲用水和飲料,實現年產值120億元……
市經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15家規模以上飲料企業,前10月總產值達50億元。十堰生產的包裝飲用水和飲料在京津冀地區銷售額今年有望突破10億元,同比實現翻番。
十堰本土企業生產的“武當山水”系列產品。
調研中,盡管多數飲料企業負責人認為,十堰飲料產業正處于彎道超車、爆發式增長階段。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相較于國內行業巨頭,我市本土飲料企業“塊頭”依然偏小、知名度不夠高。
11月27日,我市在深圳舉辦湖北十堰—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旅游鏈對接大會水產業對接活動。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在會上介紹,今年1至9月,全行業飲料產量1.5億噸,營業收入超過4100億元。
這意味著,當前十堰飲料產業產值,僅為全國總量的1%左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年來,丹江口水庫已累計往北方調水超680億立方米,折合年均調水68億噸。而2023年十堰飲料企業總產能才594.62萬噸,不及年調水總量的千分之一。
“占比少,說明我們發展潛力大、空間大。”應用經濟學碩士、漢江師范學院教師黃曉茹認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省委、省政府賦予十堰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定位,并大力支持十堰發展水產業;市委、市政府正深入推進突破性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三年行動。此外,十堰飲料產業擁有地方文化‘加持’的獨特優勢。以上因素疊加,為十堰飲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十堰飲料產業的未來是‘一片藍海’。”
擦亮品牌是“必由之路”
在戶外活動等場景,瓶裝水等飲料是人體補充水分的重要途徑。飲料消費已成為當下快消品行業里的主力軍。然而,盡管飲料行業“錢”景美好,仍有不少企業處于“進退兩難”的窘境。
飲料產業的發展充滿了挑戰與機遇。中國產業咨詢上市機構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國飲料制造行業企業有5964家,其中1422家處于虧損狀態。
“消費者看到琳瑯滿目的貨柜,基本上要在1秒鐘之內作出選擇。”湖北堰水進京供應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楊說,此時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品牌印象。
據了解,我省水飲料市場年均消費額達800多億元,但幾乎都被外地品牌所壟斷。近兩年,我市全面發力飲料產業,“武當山水”“富鍶山泉”“武當山泉”“丹江貢水”“十星紅茶醋”等十堰本地品牌飲料加速“出圈”。
記者從市商務局了解到,為了叫響“堰水”品牌,去年我市全面啟動“擴大十堰包裝飲用水和飲料銷售進京津冀地區”工作,由市產業投資集團聯合丹江口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鄖陽區等6個縣市區共同組建湖北堰水進京供應鏈集團有限公司,借助十堰駐外商會平臺和京堰對口協作優勢,先后組織召開“堰水”進商超、進酒店對接會,舉辦“堰水進京”產品推介會、十堰市綠色食品飲料品鑒(對接)會等數10場展銷活動。
“堰水”不光要進京,還要“南下”。11月27日,湖北十堰—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旅游鏈對接大會在深圳舉辦,活動吸引了來自大灣區的300余名知名企業及商協會代表齊聚一堂,共謀發展大計。堰水進京供應鏈集團攜“堰水”系列水經濟產品及名優農產品驚艷亮相,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雖然十堰生產的飲料總產量已位居全省第二,僅次于武漢,但本地品牌的飲用水宣傳推廣渠道較為單一,在全國的知名度仍然不高。”湖北醫藥學院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專任教師于鵬飛認為,當前社交媒體已成為品牌營銷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達人”的號召力日漸增強。推動營銷模式數字化、網絡化,是“擦亮”十堰飲料產業品牌的必經之路。
“品牌的誕生,往往源于對市場空白的敏銳洞察。”富鍶山泉董事長秦梽尊認為,面對白熱化的市場競爭,飲料企業只有適應變化、勇于創新、堅守品質,才能在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成為消費者喜愛的經典品牌。
據統計,目前在十堰注冊的水飲料產品商標有“武當山水”“武當山泉”“武當山泉水”“南水北調”“南水北調源頭”“中線水源地”“京井”等。
“小而散”的局面,拉高了營銷成本,不利于本地飲料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勢在必行。
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今年5月,為進一步強化品牌示范引領作用,該局面向社會重金征集十堰市包裝飲用水和飲料產業區域公用品牌名稱及形象LOGO。
“目前,此項工作已接近尾聲。”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區域公用品牌明確后,將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有關飲料產業發展部署要求,完善從標牌到品牌、名牌、王牌的梯次培育機制,讓全國人民都能喝上“十堰好水”。
降低成本是“成敗關鍵”
企業的成本包括原料成本、生產成本、包裝成本、運輸成本、分銷成本等。飲料產業原料成本較低,但同時分銷成本、運輸成本較高。
以常見的瓶裝飲用水為例,多位零售店主表示,銷售3元/瓶、2元/瓶、1元/瓶的水飲料,分別可以賺約1元、0.7元、0.3元。“現在飲料品種非常多,我們肯定愿意賣銷量大、利潤高的。”
“同類別的飲料,每瓶一兩毛錢的差價,足以決定飲料企業的生死存亡。”湖北堰水進京供應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夢強認為,現在飲料企業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在原料成本、生產成本相對固定,分銷成本很難降低的情況下,飲料企業只有努力降低包裝成本、運輸成本,才能創造更多利潤,激發代理商和零售商的積極性,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
飲料的包裝成本包括瓶坯、瓶標、瓶蓋。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市生產的飲料,包裝材料絕大部分來源于沿海地區。多位飲料企業負責人認為,要想分享這塊“蛋糕”,應該招引具有雄厚設計、加工實力的塑料包裝生產企業落戶十堰,打造食品飲料全產業鏈,加快形成集生產、包裝、印刷等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產業集群。
“與包裝成本相比,物流成本更為關鍵。”從業30多年的武當山水飲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東君介紹,水飲料行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約為15%~20%。
包裝水運輸成本根據運輸距離和車輛費用等因素而定。經測算,我市生產的包裝水運往京津冀地區,每瓶水運價走鐵路不到0.2元,走公路根據運量不同約為0.3-0.5元。尤其是鐵路運輸,運量越大成本反而越低。
近兩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飲料產業品牌培育和營銷,并成立堰水進京工作專班,全力幫助飲料企業降低物流成本。今年以來,我市發布“堰水”進京交通物流工作方案,優化“堰水”運輸結構,推進“公轉鐵”運輸模式。
“在交通運輸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3日、10月18日,我市兩次通過‘堰水進京’鐵路物流專列將‘堰水’送達京津冀地區。”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光銳介紹說,“一噸水原來從十堰生產廠家至北京的公路物流費用(含兩端短駁)約290元,通過‘公轉鐵’模式,目前鐵路物流運價下降了36%,較公路運輸成本降低49%,為今后鐵路物流專列的常態化運行開了好頭。”
此外,也有專家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分析和智能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有助于降低產品的整體成本,也能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使其在動態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打造特色是“主攻方向”
飲料行業“風起云涌”。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飲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渴,而是更加注重品質、口感和體驗。整體來看,高端飲料市場日益擴大,而低價飲料市場則逐漸萎縮。特別是近些年,消費者對健康和安全的重視,讓企業不得不對產品線進行優化調整。
《2024年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展望》內容顯示,茶飲料超越碳酸飲料成為除包裝飲用水外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飲料品類,占比達到21%。其中,無糖碳酸飲料、無糖茶飲料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刺激、風味、功能等多重需求,成為近幾年市場消費的熱點。
“除了飲料的品質外,還應賦予文化、功能、情感、價值感、社會交往等標簽,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胡楊認為,關鍵還要靠企業界與政府同下決心、同心協力。
深山的“水”,叫得響才能換得“金”。作為我市率先深度開發十堰有機綠茶資源,并將“十星”文化內涵和企業品牌詮釋相結合的人,湖北星夢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航頗有心得。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技改、創新、人才扶持政策,吸引更多頭部飲料企業在十堰落地,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強化配套補鏈強鏈延鏈舉措,加快形成規模集群效應,把產業弱項短板補齊、亮點特色擦亮。
調研中,行業主管部門、飲料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十堰的飲料行業擁有無可比擬的四個“先天優勢”:
一是十堰位于中國版圖的“雞心”位置,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通達全國主流消費市場平均物流距離較近,同時“中華水井”的美譽自帶光環;二是十堰天然水高鍶、富硒,是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是難得的高端飲料水源區;三是十堰素有“綠色生物寶庫”之稱,林果、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為發展飲料產業奠定了雄厚基礎;四是十堰文化底蘊深厚,武當文化、滄浪文化、詩經文化、汽車工業文化享譽中外,為十堰飲料產業打開年輕高知群體和國際市場創造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守好“北方水井”,也要讓“守井人”過上好生活。10年來,我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搶占水經濟發展新賽道,突破性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目前,全市各地各相關部門正深入落實十堰市突破性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三年行動部署要求,加快構建綠色食品飲料產業生產體系、加工體系和市場體系,向著“綠色食品飲料綜合產值1000億元”目標邁進……
策劃:雷勇 馬會駿 蘭瑞文 統籌:李寅 高敏 撰稿:紀楓波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