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共富探索三年,余杭何以為先?
蟬聯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區考核先進單位、獲省政府督查激勵,連續三年位列全市共同富裕考評第一,具有余杭特色、體現大區擔當的標志性成果持續涌現——近年來,余杭錨定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排頭兵目標,交出了一張成績亮麗的答卷,共同富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4年是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三周年。三年來,余杭錨定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排頭兵的目標,堅持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焦縮小“三大差距”,率先建立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穩中向好、“三大差距”持續縮小、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優質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共識不斷提升。三年來,余杭堅持改革開路,推動共同富裕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堅持“一把手”抓共富,建立共同富裕工作機制,創新“支點計劃”推進機制,整合跨部門力量系統制定一批改革舉措,集中破解一批共富改革中的堵點難點。同時,建立典型案例“初級培育、重點培育、試點示范”三級梯隊管理機制。通過統籌施策、系統布局、精準發力,共同富裕各項工作扎實開局、全面鋪開。
三年來,余杭地區生產總值(GDP)、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持續位居全省前列,并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150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14893元、居全省第一。202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36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998.5億元,總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實現重大突破,人才總量突破40萬,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萬件,創新指數位居全省第2,連續3年蟬聯全省科技創新鼎。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7.5萬家,位居全市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02家,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四位。
三年來,圍繞共同富裕工作,余杭改革創新亮點紛呈,“三大差距”持續縮小。余杭申報入選共同富裕省級試點1項、市級試點8項,同時獲評省級最佳實踐1個、市級最佳實踐4個。三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7760元增長至75245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8705元增長至55223元,城鄉收入倍差從1.58下降到1.53。2023年,全區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6.48億元,其中,經營性總收入10.83億元,村均經營性收入約757萬元,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150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低保人均月標準達1259元,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三年來,余杭群眾生活日益美好。開展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區城市設計,全面擘畫2.5公里的世界級城市中軸線,杭州未來地標性建筑“金手指”拔地而起。杭州西站建成投用,文一西路、運溪高架互通全線通車,加快構建城市一小時交通圈。深入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招引入駐杭二中、學軍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浙大一院總部、浙大婦院、浙大兒院等省、市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杭州音樂廳、余杭國際體育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
三年來,社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深化三級社會治理中心建設,持續推進矛盾糾紛調處“136”工作體系,獲評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區。穩步推進全國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動態清零國家、省、市三級314件信訪積案,全區信訪總量顯著下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迭代升級“民呼我為·余安碼”,勇奪全省平安建設最高榮譽“一星平安金鼎”,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區)。
“接下來,我們將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打造更多具有余杭辨識度、可復制可推廣的標志性成果。”區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區發改局將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將創新資源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從而為縱深推進共同富裕提供創新動力源。同時,堅定不移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謀深做實“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融合發展,從而有力提升共同富裕均衡水平,提升共同富裕的群眾感知。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