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鏈”出大產業
12月7日,潛江龍蝦走進大灣區(深圳)品牌推介暨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在深圳保利文化廣場舉行,油燜小龍蝦、檸檬小龍蝦、水鄉蝦稻、蝦鄉稻等系列產品吸引了深圳市民駐足鑒賞。
這次“走出去”活動,是潛江龍蝦“四大行動”中的一環。此前,我市召開“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聚焦小龍蝦產業最新發展成就與亮點,推出“紅遍天下”“四季有蝦”“吃干榨盡”“滿城蝦香”四大行動,助力潛江龍蝦產業行穩致遠。
品牌建設結碩果
今年9月20日,湖北“潛江龍蝦”省域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大會在潛召開,我市攜手監利、洪湖等16個小龍蝦主產縣市,共同簽署了《共同使用“潛江龍蝦”品牌合作協議》,為全省范圍內263家符合高標準要求的小龍蝦企業授予品牌使用權,進一步推動全省小龍蝦產業向更加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去年,我省出臺的“蝦十條”政策明確指定“潛江龍蝦”為全省唯一的小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被確立為“潛江龍蝦”省域區域公用品牌權屬單位。
為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我市持續開展潛江龍蝦“走出去”活動,通過進校園、進商圈、進社區等多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這一美味佳肴。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潛江龍蝦”品牌知名度,而且全方位展示了舌尖美味的獨特品質與魅力。
“未來,‘潛江龍蝦’將一如既往積極參與食博會、預博會、消博會等國際、國內知名農業展會,我們也將持續聚焦品牌建設,采取多項有力舉措,不斷提升‘潛江龍蝦’品牌影響力?!笔行↓埼r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品牌建設科科長蔣強說。
科技創新添動能
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我市聚焦科技創新,全力提升小龍蝦養殖產業源動力,在高效養殖模式、良種選育、立體種養和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均取得新進展。
“‘四季有蝦’模式主要解決了小龍蝦環境和營養的問題?!笔⌒↓埼r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介紹,目前,我市“四季有蝦”池塘精養模式養殖面積已推廣至1.4萬畝,正逐步制定和完善省級標準。
在升級養蝦模式的同時,我市還積極探索立體種養模式,不僅守住了糧食紅線,還在小龍蝦、水稻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了一筆收入。“目前,我市蝦-稻-蛙模式470畝、蝦-稻-鱖模式1000畝、蝦-稻-蛭模式1000畝,科研人員正篩選適合蝦稻共作的水稻品種,努力實現三豐收?!笔兴a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員彭祥英說。
今年,全省“四季有蝦”養殖技術培訓在我市舉辦,13個小龍蝦主產地主管部門和養殖大戶代表100余人參加培訓。此外,我市每年多次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育活動,助力學員掌握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小龍蝦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小龍蝦養殖面積96.42萬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91.42萬畝,預計全年小龍蝦養殖產量15.37萬噸,產值約86.60億元。”彭祥英說。
產業鏈條聚合力
全身是寶的小龍蝦,大蝦滿足味蕾,小蝦能做飼料,蝦殼能提取甲殼素……一只蝦在潛江已被“吃干榨盡”。
“良成、湖耕、啟瀚、潛投等4家年產萬噸以上的小龍蝦加工項目陸續開工,預計到今年底,我市小龍蝦加工產量將達到50萬噸,產值約310億元?!笔行↓埼r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運剛說。
在“百城萬店”工程的推動下,我市小龍蝦餐飲企業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100平方米以上的潛江小龍蝦直營店、加盟店、示范店總數已達575家,餐飲產值約169億元。
不僅如此,我市還采取“行業龍頭企業+國有平臺公司”的合作模式,依托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底座,全面提供公共信息、采購銷售、撮合交易、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10余項服務,目前已建成“線上供應鏈平臺+線下產業集聚區+產業數字化”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體系。
三產融合促發展
如今,在潛江的大街小巷,龍蝦元素越來越多,公交車身的廣告、路邊花壇的小立牌、小龍蝦雕塑等,都是我市創新舉措,將小龍蝦產業與文化、旅游、新媒體等領域深度融合,以“小龍蝦+”模式提升城市綜合帶動力。
乘著第五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的東風,“潛江龍蝦”與曹禺經典話劇《日出》攜手走進華中師范大學,免費為7000名學子提供1.5噸潛江小龍蝦,讓廣大學子在品味美食的同時,感受潛江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新媒體的浪潮中,我市還積極借助短視頻宣傳推廣之勢,進一步擴大“潛江龍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今年10月10日,我市舉辦廚娘爭霸賽暨短視頻大賽,鼓勵群眾燒蝦、拍蝦。一時間,以“潛江廚娘爭霸賽”“潛江小龍蝦”為話題的短視頻火爆全網,點擊量超50萬人次。
市商務局副局長吳維表示,今年以來,我市小龍蝦餐飲行業持續火爆。截至目前,僅生態龍蝦城已實現營業額3億元,同比增長約12%,充分展示了“小龍蝦+”模式對地方經濟的強勁帶動力。
未來,我市將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化“四大行動”實施效果,不斷提升“潛江龍蝦”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我市還將進一步推動小龍蝦與文化、旅游、新媒體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小龍蝦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路徑,助力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