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火種”,山鄉藝術IP破土而出
冬日的德清縣莫干山小鎮,藝術氛圍正濃。莫干庾街基本藝術空間內,一場名為“落葉煙囪劇場LIVE”的音樂會正進行。現場吉他和歌聲響起,或悠揚婉轉或激昂澎湃,梧桐落葉偶爾傳來沙沙的響聲,與歌聲交織在一起,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村民駐足。
今年5月,當地利用街區內原有特色建筑及周邊山水資源打造出一個個展陳空間,莫干庾街基本藝術空間就是其中之一。該藝術空間自啟用以來,每月都有音樂會、畫展、攝影展等活動。
莫干庾街基本藝術空間僅是一隅。這兩年,瓷板畫藝術館、黑杉美術館、德清窯藝術館、高峰驛站、青芷空間、黑膠唱片民宿……莫干山小鎮上悄然興起一個個鄉野藝術空間,數量多達101個。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要將優質文化資源進一步向基層、向農村拓展延伸。莫干山鎮把藝術館群融入山林、田野、民宿、咖啡館等多元場景,打造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這些藝術館群與鄉村會碰撞出哪些火花?又怎樣在鄉土大地上詩意生長?
濃厚藝術氛圍 留下更多游客
名聲在外的莫干山,最近有了藝術新地標。
與燎原村村居為鄰,莫干山美術館今年國慶前開館迎客,并舉辦“不止共生”藝術作品首展,截至目前吸引2萬余人次觀展。
變化不止于此,當地全新打造的莫干庾街藝術街區,以莫干美術館為中心,攜手德清窯藝術館、天文館、莫干劍博物館等組成莫干山藝術公社組團“出道”,莫干山更熱鬧了。
在小鎮也能看展,讓很多游客意想不到。
上海游客費晟來過莫干山很多次,他一直覺得莫干山是文藝的,也是浪漫的,但若是游玩,好像又缺少了打卡點。“本來打算住一晚就回去,但看到那么多有意思的展覽和活動,想多待兩天?!痹阝捉稚祥e逛,費晟感嘆變化之大。
莫干山目前聚集民宿超800家。隨著近年來民宿行業發展進入深水區,加上Citywalk、“特種兵出游”成為新風潮,莫干山旅游產業也面臨新挑戰。
有過焦慮,然后思變。“我們試圖擺脫過去單一的假日型旅游目的地模式,迭代成為未來生活方式示范的目的地。”德清縣委常委、莫干山國際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張力介紹,當下年輕人愛上了看展逛博,新的文化娛樂形式悄然興起,藝術莫干就是小鎮全新打造的IP。
莫干山有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巴金、豐子愷、木心都曾到莫干山進行文學創作,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21年至今,小鎮以各村發展為特色,分別將廟前村、仙潭村、何村村、燎原村、五四村、后塢村,打造成作家村、編劇村、攝影村、音樂村、綜合藝術村、書畫村,形成了“莫干山藝術村落”,同時當地還發放“駐村綠卡”,每年有100多位書畫家、作家、攝影家、編劇和十余家影視企業前來采風創作并辦展。
藝術家來了,需要互動的文化空間。于是,小鎮整合現有的民宿、咖啡館集群等藝術空間及“莫干山藝術村落”資源,在山水間打造莫干山藝術館群。
廟前村的民宿“莫干山居圖”,是《花城》雜志社的創作基地,3層樓高的書墻、3萬余冊藏書和墻上懸掛的巨幅書法作品,讓人剛步入其中就忍不住驚嘆?!懊袼抻辛宋膶W的底色后,競爭力和生命力更強了?!泵袼拗骼砣酥戾\東說,作家村開村以來,“莫干山居圖”每年有1萬多名游客入住打卡,作家沙龍、新書發布會等活動更是接連不斷。
“文化藝術和旅游的創新融合,讓游客遇見的不僅是美景,還有文化的創新和生長?!背D暝陂L三角做文化旅游運營的孫楊,如今負責莫干庾街的招商運營工作。他表示,與城市的文化藝術館不同,散落在莫干山中的藝術場館面積不大,或在溪水旁、或在山林間,都是天然的文化藝術空間,主打“小而精”,且各有主題特色。
藝術館群的出現,不斷豐富著莫干山的旅游業態,也提升了文旅體驗和文化產業能級。截至今年11月,莫干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已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營收約28億元,同比均增長10%左右。
文藝青年進山 山谷平添魅力
眼下,莫干山鎮的17個村落都有藝術空間,每個場館和空間幾乎每月都有展覽或活動。據統計,藝術館群90%以上由市場主體“操刀”,其余則由相關政府部門和縣文旅集團運營。
“打造起來容易,但如何讓其一直活躍下去是關鍵?!蹦缮较残囊吧轄I地黑杉美術館負責人李松柏直言,藝術場館作為一個公益性質的藝術傳播載體,僅靠政府支持難以為繼,若要長久發展,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運營生態。
李松柏是一位獨立藝術家,也是策展人,3年前他與合伙人承包下1000多畝山林,將黑杉美術館安放在海拔600多米的山頂,又在山林間搭起22頂帳篷,打造成藝術山野營地。
這兩年,李松柏把幾十名藝術家帶進山里,不僅辦展,還進行在地創作。最近他聯手青年藝術家趙寅希開啟大山藝術季,莫干山的風景、人文以及村里的“人間煙火”,都融入了趙寅希的涂鴉、插畫、編織裝置等藝術作品里。
“喜心”在藝術活動上的探索是多元化的,除了美術館看展,營地還會不定期舉辦山野音樂會、藝術脫口秀等?!八囆g+露營”的融合跨界,讓營地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入住率,去年營收達400萬元,增強了自我“造血”能力。李松柏說,藝術村落里的藝術場所舉辦活動,政府部門會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真金白銀的鼓勵,也讓基地常態化開展文藝活動有了更高的積極性。
藝術讓山谷平添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來,他們中有莫干山人,也有“新莫干山人”。他們帶來了新理念、新思維、新業態,也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陶藝是土與水火的藝術,而我的家鄉就是最早燒制原始青瓷和黑瓷的地方,這是多么令人驕傲的事?!弊叱瞿缮降摹吧街星嗄辍迸思仰?/span>6年前歸來,裝修家中多年閑置的老房子,開辦了屬于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大美陶藝”。
一器一物濃縮文化,方寸之間透視文明。潘佳鑫喜歡將陶瓷與中國畫結合創作,試圖探索貼合當代形態的藝術表達和審美情趣。工作室內設有60多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展陳的多為日常器具,特別是食器,既有藝術鑒賞性,又有生活實用性。
去年,潘佳鑫還與好友一起在庾村的青芷糧倉咖啡空間舉辦了“花好月圓陶瓷中國畫作品展”。他們展出的作品,靈感大多來自鄉間田陌,有藏著二十四節氣的碗碟、有刻畫了莫干山深秋的杯子、有山脈形狀的盤等。
如今莫干山美術館開館,讓潘佳鑫有了更多期待。在她看來,小鎮的展覽著眼點不僅在于藏品,更在策劃。“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專業的策展人?!蔽磥硭肼摵细嗨囆g家在美術館辦展。
年輕人的到來,讓當地傳統文化迸發出新活力。莫干山多竹,竹編技藝是當地一門傳承已久的老手藝。出生于1993年的返鄉青年沈彬,是小鎮上荒室咖啡館的主理人。他對于“荒室”的定位,是一個互動空間。于是他和藝術家、村民合作,完成了一場名為“‘竹’夠有趣”的竹藝裝置展,日均吸引150余位游客前來打卡拍照。
文化需要傳播,藝術需要傳承。目前,天南海北超3000名年輕人聚集在山谷里創作、上班、趕集,有獨立音樂人、花藝師、設計師,還有策展人,其中與文化藝術相關的人占一半以上。
藝術落腳鄉村 催生奇妙緣分
當藝術館群“落腳”鄉村,村民和藝術家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冬日溫暖的陽光透過仙潭村美術館寬敞的落地窗,灑下一片斑駁的光影。打年糕、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太湖溇港、絲綢小鎮、輯里湖絲、三道茶等湖州人文特色,都以中國水墨畫寫意手法呈現在眼前,令眾人看得入迷。
“美術館是展示鄉土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成為鄉村美育的‘新課堂’。”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文人漫畫家鄧輝華是仙潭村美術館的主理人。他始終堅信,畫人民看得懂的畫,藝術才能真正實現價值。
村民郎利琴常來美術館串門,雖然展覽內容不同,但她最愛看的還是老鄧接地氣的漫畫。“你看,丟手絹、拔河、玩彈珠,不就是我們的童年生活嗎?”
公共文化服務下沉到鄉村,不是文化空間一建了之,而是要用心傾聽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為拉近與當地村民的距離,僅10月以來,鄧輝華就已開設3期公益藝術講座、藝術繪畫班,每次活動都供不應求,參與人數達1000余人次。他還與村民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聽老人們講故事。
藝術家剛來那會兒,村民也會帶著疑惑議論:“這群人來干啥?”隨著接觸增多,藝術展多了,種種展覽、活動如同一個“文藝播種”工程,讓村民們興趣漸濃,開始意識到藝術是美的,也對家鄉的文化充滿了自豪。
這些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青瓷工藝非遺傳承人王軍港帶著團隊奔走在德清,找瓷礦、配釉料、拉坯、燒制,通過技術攻關和配方研制,讓失傳的德清瓷重現光芒,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中國瓷器。
“瓷印記”工作室,是王軍港除德清窯藝術館外開設的文創體驗館。1986年出生的店長潘紗,偶然接觸到德清瓷便深深愛上了它,不僅學會了制作,還經常教附近的村民制作瓷器?!艾F在有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來體驗制作,一到周末就約滿?!迸思喌呐畠阂渤淼昀锞毩暣驑?,她期待女兒未來能成為一名陶藝師。
興許是被濃厚的藝術氛圍感染,加上近距離與藝術家們朝夕相處,村民們沉睡的藝術細胞逐漸被激活,從觀賞者逐漸變成參與者、創作者。“感覺自己就像藝術家一樣在創作。”五四村“雲卷云宿”民宿主陳英娣笑著說。
民宿大廳的墻上,一幅色彩明艷的油畫尤為引人注目,畫面中,茂密的山林、蜿蜒的山路、清澈的湖水……美不勝收。“這是我畫的莫干山風景圖,家人覺得不錯,就裝裱一下掛起來了?!?/span>56歲的陳英娣怎么也沒想到,從來都沒有握過畫筆的她,有一天自己能畫油畫。
這樣的改變,源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綜合繪畫藝術家金曉敢來到五四村寫生創作。“當時他就住在我的民宿?!标愑㈡氛f,金老師不僅鼓勵她創作,還常常帶著她和附近的村民在小院里作畫。陳英娣和10余位村民已經在期待金老師下一次的到來。
村民們對藝術的興趣,和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鄧輝華說,無論是怎樣的藝術空間,哪怕村民路過多看幾眼,這種坐落在村民身邊的“精神地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莫干山山谷里,藝術不僅重塑著鄉村魅力,也在不斷喚起村民的文化自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