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產品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地理標志產品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優秀的品質,成為消費者的新寵。各地也加大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力度,以地理標志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更好實現“用活一枚地標、帶動一個產業、造富一方百姓”的目標,通過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方式,有效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農民致富“金鑰匙”
地理標志是一個地區的“金名片”,經濟價值突出,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地理標志也成為各地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轉型提升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地理標志農產品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進入秋冬,河北唐山灤州市王店子鎮臥龍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的紅富士蘋果已進入采摘季。2022年2月,灤州蘋果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園區負責人張義文介紹,臥龍谷蘋果采用“三優栽培模式”,即優良品種、優良砧木、優良栽培技術。
王店子鎮綜合行政服務中心主任張宏介紹,僅蘋果種植和銷售兩項,就帶動200多農戶增收致富,吸納和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100余名,每年能為農民增加工資性收入約150萬元,土地增值性收入達100萬元左右。
不僅是灤州蘋果,近年來,唐山市堅持把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作為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來抓,依托以地理標志產品為代表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以商標品牌戰略帶動企業增收、農民致富,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與效益,促進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地理標志農產品年產量達到16.5萬噸,實現綜合產值超過20億元,帶動農戶增加收入超過3億元。
滿足多樣化需求
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如何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市場空間和品牌競爭力,進而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成為當下的必答題。
在日常生活中,花椒大多時候充當除腥去異的配角。唯獨在川渝地區,花椒搖身一變成為主角。重慶市江津區作為全國縣域面積最大的青花椒主產區,早在2011年就集齊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3塊金字招牌。2024年,全區花椒種植面積達53萬畝,鮮花椒產量32.5萬噸,總產值達42億元。
江津花椒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謝永紅介紹,江津開發的花椒無抗飼料添加劑,利用花椒及副產物抑菌、消炎和增強免疫的特性,經過深入研究,明確了其在畜禽營養和免疫方面的作用,開發出3個產品配方。在動物試驗中效果良好,可替代部分飼料蛋白和全部外源抗生素,提高肉雞品質。“無抗”養殖技術的出現,讓江津花椒產業的未來潛力無限。
據了解,江津區已建成國內花椒加工行業生產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多、技術設備最先進、綜合實力最強的加工生產體系。現有花椒加工生產線41條,冷鏈倉儲保鮮設施5.3萬余立方米,村級青花椒集中烘烤點5個,花椒初加工轉化率達到99%。開發食品、保健品、醫藥、化工4個系列52個產品,花椒香水、面膜、香皂、啤酒等新產品成功試產。
江津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袁艷表示,近年來,江津區知識產權局聚焦江津花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形成了17家企業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和148件企業商標、39項企業專利深度融合的品牌矩陣。目前,江津花椒品牌價值已超60億元。
嚴把地標品牌質量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培育形成以鹽源蘋果、西昌高山黑豬等9件地理標志產品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總產值達250億元;新疆打造紅棗村、核桃村、枸杞村、香梨村等“一村一品”地理標志特色示范村鎮;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被列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第一批互認互保名錄……近年來,各地更加重視地理標志產業的培育,積極打造特色產品,實現消費端和生產端雙贏。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地理標志產業直接產值達9600億元,實現四連增。
對于地理標志產品來說,品牌是面子,品質是里子,標準則是品質的保證。在廣西,為了叫響更多“桂字號”農業品牌,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地理標志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在寧夏,建立起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質量控制、品牌保護等機制,指導企業運用“區域品牌+自主商標”雙標認證,加大對葡萄酒企業知識產權、質量標準的監督管理;在四川,實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三年一輪抽檢制度,近年來對近600批次產品進行抽查,對存在未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用標量較低等情況,逐一發函提醒加強有關工作。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各地加強地理標志監管,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凈化市場環境。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工程,支持各地強化產地產區質量管控,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和特色,有效增強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品牌化是出路
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丹東草莓、資中血橙……這些飽含原汁原味地域風情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但是,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化之路還很長。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508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277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經營主體總數達2.6萬家,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超過8000億元。市場上有如此多的地標農產品待售,消費者熟知并且還能順利買到手中的卻不多。
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市場營銷意識匱乏,各地對地理標志農產品人文內涵挖掘不夠;消費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認知度不高,產品溢價也比較低;品牌差異明顯不足,地理標志重復申報現象突出,造成品牌資源浪費;初級產品主打市場,地理標志農產品中蔬菜瓜果類、糧食油料類農產品比較多,產品價格普遍偏低,市場流通范圍小,銷售期較短,導致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擴張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許多地理標志農產品獲得保護后,其產值能提高20%以上。盡管如此,還有一些地理標志農產品陷入了“一流品質,二流品牌,三流價格”的發展困境。
品牌化最大的好處是讓產業全鏈條上的參與方都能從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和品牌發展中獲益。業內專家表示,農產品產銷兩端較為分散、流通鏈條長等問題帶來的損耗、滯銷、價格波動一直是農業產業發展的痛點。有了品牌后,商家能與核心產區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包產包銷,從而以長久的可持續性對抗不確定性。有了穩定的產出銷路,就有穩定的收入,積累資金對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條件進行進一步升級,形成產業的良性循環。(本報綜合整理)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