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土特產“出走記”
剛剛落幕的省農博會,4146家參展企業帶來4.3萬種產品,齊齊賣起吆喝,臨海也精選了70余款“壓箱底”的品質農貨和12道特色小吃赴杭參展。
除了物產之豐,記者也感受到土特產之間的“內卷”,從卷品種、卷口感,一路到卷創意、卷包裝,但歸根結底,卷的是“被看見”的機會。
新消費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更多優質土特產走出“深閨”,打入更大市場,臨海探出了三條路徑。
觸網
2015年,是涌泉鎮電子商務協會成立的年份,也是涌泉蜜橘集體“觸網”的年份。
從這次“觸網”開始,涌泉交出了“蜜橘年均電商銷售額超1億元”的戰績,還研發了“田字格紙箱+塑料泡沫托盤”專利包裝,帶動培養了5000余名農村電商從業人員。
“線上銷售渠道打通了!”這個消息振奮了涌泉橘農,也刷新了大家的認知:農副產品可以通過網絡賣到全國去!
一時間,“臨海土味”集體開辟線上戰場,向全國市場邁進。像“排隊王”九九海苔餅、深受“養生黨”追捧的江南老戴家養生膏方等。相比之下,一些名氣不大、受眾不廣的產品開啟“觸網之旅”并不順利。
對此,臨海一口氣建成14家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打造了“興農·聯播”黨員直播室、“in上江”共享直播間等直播品牌,孵化19支直播運營團隊,組建農產品“抱團出走聯盟”。去年又推出“幫農客”線上線下一體化交易平臺,讓110多種優質農副產品集體“亮相”。
當農產品“勇闖”國際市場時,當地各部門又全力打起“配合”:臺州海關駐臨海辦事處為西藍花、柑橘、楊梅等開辟屬地查檢綠色通道。農業部門則組織農技專家從育種、養護到采摘全流程護航。
延鏈
一塊豆腐能有多少增值空間?
這個問題,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會長王能很有發言權。今年年初,他在臺州府城開出了第一家白水洋豆腐品牌形象店,將豆腐從原料端向成品端延鏈。
門店以白水洋豆腐為“基底”,既推出豆腐腦、豆腐煲、豆腐麥油脂等家常菜品,也研發了豆腐拿鐵、豆腐冰淇淋等融合餐品。
“比起單純賣豆腐,一家豆腐主題餐飲店可大幅提升豆腐附加值。”王能說,協會還打造了非遺文化展館、豆腐生產觀摩學習操作基地,開設“豆腐學堂”和美食示范區,已初步形成“工藝展示、美食享受、文化科普、休閑體驗”發展模式。
只有跳脫出農副產品的初級形態,延長產業鏈,創新消費場景,才能打開發展空間。當前,臨海已有不少企業開始打造自己的“鏈條”。
“忘不了”涌泉蜜橘品牌主理人林東東在投身柑橘事業的14年間,前期癡迷于“卷品質”,建設智能溫室栽培系統、引入柑橘數字化分選線。近幾年開始“卷創意”,從和本地咖啡館合作推出涌泉美式、橘子凍拿鐵等創意飲品。到去年,又進軍罐裝飲品賽道,推出“臺州人自己的飲料”——桔柚汁。
正名
11月,高山油茶進入采摘期,匯溪鎮聚賢油茶共富工坊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節。“今年,我們在各部門幫助下獲得了SC認證,每斤售價約提升了10元,還參加了17屆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又和寧波百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工坊負責人蔣榮浩欣喜地說。
百姓嘗到了品牌溢價的甜頭,當地政府部門在助農增收上也有了更強的品牌意識。“我們接下來將把成功經驗復制到西瓜、大米和黃桃上,加速推動高山特產出山。”匯溪鎮黨委組織委員陳亞亞說。
臨海是綜合性農業大市,農產品特色鮮明,兼具山海之味,但全域仍有不少叫不響牌子、賣不出好價的地道好貨。
去年12月,臨海發布“好食來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涵蓋米面副食、酒水飲料、精品茶葉等全品類產品。
當地供銷社、市監、社發集團等10余個職能部門還化身“選品師”,從生產源頭、加工過程、包裝設計、展示銷售等環節對產品進行全線把關。目前,已有170余種產品獲得公用品牌使用授權。
僅發布一年,“好食來臨”品牌就成功入圍“2024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榜單,意味著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