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大閘蟹何以逆勢取勝
開捕儀式現場,合作社成員凝視著大泖基地的大閘蟹。
“大閘蟹養殖總的來說要靠天吃飯,今年我們做到了‘勝天吃飯’,我們的‘大泖’品牌替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經受住了今夏持續的高溫考驗,很幸運,也蠻自豪的。”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說。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郎月林和那些創建了上海地產大閘蟹品牌的行業同仁經歷了種種風浪。曾經的風浪不少已演變為上海地產大閘蟹產業快速發展進程中的美談。
今夏長三角中下游持續的高溫氣候,再次全方位考驗著大閘蟹產業內的經營人員,不少養殖場產量大幅下降、品質大不如前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今夏大范圍持續高溫給大閘蟹養殖戶們帶來了太多煎熬。”郎月林說。
在此背景下,大泖基地作為中華絨螯蟹“江海21”最大親本培育基地而廣受關注,“大泖”品牌黃浦江大閘蟹的產量和品質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泖”品牌黃浦江大閘蟹的產量和品質卻更勝過往年,“五公四母”規格的大閘蟹比例達七成。事實上,直到確認了今年大閘蟹收獲情況的那一刻,長時間懸在郎月林心頭的包袱才終于卸下。
強勢合作社品牌、產品品牌傾情守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計成本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攻城略地”,是上海市松江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廣受稱道的風景。在這背后,行業目光聚焦一個問題——為什么黃浦江大閘蟹可以“勝天吃飯”?
以呵護品牌的擔當養好用好抗高溫草
不同以往,今年松江區一年一度的黃浦江大閘蟹開捕儀式比往年晚了不少日子。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開捕儀式安排在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大泖基地。該基地今年已全面改造為“一塘雙網”養殖模式。
經隨機抽樣及專家鑒定,作為中華絨螯蟹“江海21”最大的親本培育基地,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大泖基地的黃浦江大閘蟹“五公四母”的超大規格蟹比例達69%以上。專家、市民基于現場品嘗給出一致的結論,即“大泖”品牌大閘蟹保持了以往觀感、口感的同時,甜味更明顯,油更多更香了。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大泖”品牌大閘蟹的規格和產量均達到中華絨螯蟹“松江模式”池塘綠色養殖的歷史最高水平,產量和品質均勝過往年。
開捕活動期間,來自農業農村部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的科學家,以及來自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漁業管理處的專家匯聚松江,為大閘蟹產業獻計獻策。在一場中華絨螯蟹綠色養殖示范現場研討會上,專家們將“大泖”品牌大閘蟹今年“逆勢取勝”作為典型案例予以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有效應對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各種風險,關鍵是要抓好種源和養殖管理。
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顧怡告訴記者,以“大泖”品牌為代表的黃浦江大閘蟹,好種源自“江海21”,這是“大泖”品牌大閘蟹直面高溫氣候順利通過考驗的關鍵。
記者了解到,養好“大泖”品牌大閘蟹,主要過了兩大關。第一關是高溫天確保吃好,為此,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改進了大閘蟹的飼料配方,調整了蛋白和脂肪等含量配比,還加入了膽汁酸等促進消化吸收的營養素。第二關是全面推廣“高溫水草+低溫水草”復合型種植技術,養好草,讓吃好了的大閘蟹從容“乘涼”,休養生息。
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江芝娟介紹,適合大閘蟹發育的溫度是25-30攝氏度,而今年池塘水溫長時期超過30攝氏度,最高水溫達到了37.3攝氏度,如果沒有繁茂的耐高溫水草為大閘蟹提供納涼之處,它們輕則脫殼推遲,存活率降低,重則“全軍覆沒”。
精種水草一直是黃浦江大閘蟹養殖“松江模式”的關鍵環節,做到精種水草需要下力氣摸索,不斷改良,尤其是抗高溫的輪葉黑藻和苦草等,要種好并不容易。
“種好草用好草都不容易,除了技術摸索費心費力,還要付出更多成本,合作社為了呵護好黃浦江大閘蟹品牌,自覺承擔了技術開發和管理成本,真的有擔當。”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楊文說。
啟動建設國內首個中華絨螯蟹“親本”培育體系
“一直以來,松江完整的大閘蟹產業鏈及其發揮的功能,是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中的重要一極,在極端環境變化中實現了穩產增產,能夠選出更好的親本,對種源創新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說。
記者了解到,無論從科技創新的角度,還是品牌建設的角度,大泖基地始終堅持一個理念——以培育親本的高標準生產商品蟹。這個理念源于松江并扎根在松江,該理念引領產業發展所產生的價值,早就輻射到整個上海。作為中華絨螯蟹“江海21”親本培育基地,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每年為“江海21”的品種選育提供優質親本,在此標準之下,養出高品質的商品蟹是必然的。
以良法保良種,把種源創新的要素貫穿于整個大閘蟹產業鏈,始終是一個動態提升的過程。多年來,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松江綜合試驗站聯合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共同推動“松江模式”升級,在帶來市場效應、社會效應和品牌效應的同時,也助力“江海21”作為中華絨螯蟹六大國家級良種之一,持續釋放種源優勢。
在打造親本高質量選育和品牌大閘蟹養成基地的過程中,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的團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大閘蟹從育種、育苗到養成環節,普遍存在全產業鏈缺環,“種子”和“養成”脫節,必然影響選育效果。由此而形成的共識是,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品牌應該為完善親本培育模式出力,為國內建立大閘蟹相關標準作貢獻。
今年,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聯合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中華絨螯蟹親本高質量培育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專項研究,力圖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完善關于親本高質量培育的放養、水草種養、營養強化等技術模式,并提出相關評估標準。
建立中華絨螯蟹親本高質量培育模式與技術體系是創新之舉,還是國內首創,同時也是黃浦江大閘蟹品牌提升影響力競爭力的新探索,更是“大泖”品牌承擔起來的又一產業責任和社會責任。未來,黃浦江大閘蟹將以恒定的標準,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以良種良法,把種源創新落到大閘蟹產業鏈上,帶動蟹農增收和鄉村振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