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打造“和美越鄉”共富片區 推動鄉村振興再升級
二十一年前,“千萬工程”拉開歷史大幕,之江大地一片蓬勃景象,也開啟了紹興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篇章。如今,無論是外在風貌還是內在肌理,紹興的鄉村面貌都煥然一新。
二十一年持之以恒,二十一年砥礪前行。新的征程上,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建設“和美越鄉”共富片區是重要載體和抓手。
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抓手”,紹興緊扣“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目標要求,以黨建聯建為主要推力,圍繞“一帶多村、一統四化”目標,以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融為基礎,加快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聯動建設,全力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聯動共贏的和美鄉村單元,塑造“三生三宜”江南水鄉新典范,高質量描繪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從“一村美”到“一片富”,如何實現?具體來說,紹興將通過堅持黨建統領,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圍繞宜居化,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圍繞市場化,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圍繞特色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圍繞現代化,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等五方面,片區化、組團式建設“和美越鄉”,打造鄉村振興的紹興樣板。
根據規劃,到2027年,紹興全市將高質量建設“和美越鄉”共富片區30個,片區規劃建設運營一體化體系完備;“共富+”成為鮮明特征,片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片區內和美鄉村基本全覆蓋,累計建成市級以上未來鄉村100個以上;高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建成鄉村“15分鐘品質生活圈”;市場化推進村莊長效運營,共富片區和重要節點村都有主題IP,市場化運營率達到30%以上。
再出發、再深化、再提升。紹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共富片區打造為引領,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模式,集成集約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和人居環境提升。同時,積極探索鄉村運營,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特色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與持續繁榮。
越城:守護鄉愁記憶 “串珠成鏈”扮靚古城
千古詩人陸游的鄉村世界是什么樣子?魯迅魂牽夢繞的外婆家是啥模樣?紹興師爺又是怎樣一群人?如今,來到越城區,沿著王家葑村、坡塘村、壩頭山村、尚巷村與安橋頭村一路探訪,就能追尋到歷史的足跡,順便,還能感受到鄉村獨特的人文魅力。
這便是“越鄉名仕文化”共富片區。它串聯起鄉村特色文化遺跡、非遺傳承匠心、名人軼事等特色文化資源,是越城區著力打造的6個和美鄉村精品片區之一。
眼下,越城區正通過打造精品鄉村、聚力精品片區、聚焦村莊運營的策略,將12顆璀璨的鄉村明珠串珠成鏈,各呈亮點,讓它們迅速成為旅游新熱點和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越城區不斷迭代鄉村建設,堅持未來鄉村與美麗城鎮、縣域風貌樣板區聯動推進,推動鄉村連點成片、組團協同發展。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蓬勃發展的產業基礎,越城區精準定位,圍繞越鄉文化之韻、生態山水之美、紅色研學之魂等核心主題,打造了“越鄉名仕文化”“稽山鑒水”“紅色文化傳承”“漁樂童趣歷史”“茶園酒香樂善”“生態宜居和美”等6個獨具特色的和美鄉村精品共富片區。
立足鄉土特色和文化特質,越城區通過微改造、精提升,把文化藝術元素廣泛應用到“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中,多維提升鄉村風貌。深挖鄉村歷史文化和特色資源,積極打造能“吸引人、留住人”的核心IP,塑造一個個具有辨識度的特色鄉村。
各村紛紛進行了“量身定制”:鑒湖街道坡塘村,以“離城最靜的茶園”為賣點,讓“沉睡資源”變為“致富資本”,成功打造了“產業興 百姓富 鄉村振興動力足”的和美鄉村;皋埠街道壩頭山村,結合宋韻文化,搶抓周末短途游發展機遇,打造具有全國辨識度的農文旅IP“陸游的鄉村世界”;陶堰街道涇口村,立足水鄉運河生態資源稟賦,謀劃開展整村生態運營,打造“走遍天下不如涇口橋下”文旅品牌,做到“以水傳情、共富涇口”;富盛鎮上旺村,以“八把山鋤創大業”的艱苦奮斗精神為核心,打造“文化研學、產業園區、特色民宿、生態休閑”等四大功能組團;東浦街道南村村,聚焦“酒中有戲,古泊南村”的發展定位和創建主題,打造黃酒手工釀造品牌、發揚越劇文化傳統、復興本地特色產業,致力于復興“手工黃酒第一村”;鑒湖街道王家葑村以“田園書香地,樂善王家葑”紅十字精神為抓手,構建“鄉村+運動+旅游”的建設架構,打造體育運動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與此同時,越城區持續探索多種鄉村運營模式,以引入專業技術力量為主軸,以各村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為基底,開展村莊市場化運營,提升鄉村整體謀劃運營能力和造血功能。例如,鑒湖街道坡塘村采用村委自主運營的模式,牢牢把握鄉村運營的主導地位,將鄉村運營本地化,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打造成了市民近郊游的網紅地。
多措并舉之下,鄉村潛力被激活。數據顯示,2023年,越城區實現所有行政村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全覆蓋,區域發展更加均衡和諧;2024年上半年,農村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4元,同比增長6.8%,位列全市第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52,位列全市第一。
越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發揮共富片區發展優勢,通過區域抱團、集群化運營,實現資源整合和互補,有助于促進“從一村富實現一片富”目標的實現。同時,聚焦鄉村共富片區發展格局,放大“越鄉名仕文化”“稽山鑒水”等6個和美鄉村共富片區提升鄉村競爭力的作用。
柯橋:振興更是振“心” 和美鄉村讓美麗生金
近日,柯橋區稽東鎮竹田頭村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他們漫步鄉村小道,探尋古道的歷史痕跡,品嘗地道的農家菜肴,享受著大自然賦予的寧靜與美好。作為“省級和美鄉村精品村”,竹田頭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引進運營團隊打造新業態,聚焦農文旅“特色品牌”,多產業多渠道實現農民增收。今年,竹田頭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預計增加5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能。
和美鄉村,要的是產業強、農民富、農村美。近年來,柯橋區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全力打造“鑒湖漁歌”“蘭渚雅韻”“藍印小鎮”“臨杭印象”“水鄉記憶”“古越宋韻”“稽山舜源”和“湖光山色”八個“和美越鄉”共富片區,推動鄉村產業繁榮、重塑人居環境、深化城鄉融合、提升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條全面振興鄉村的科學路徑。竹田頭村正是“稽山舜源”共富片區中的一個亮點。
共建和美越鄉,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統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柯橋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組織引導各方力量,齊心協力深化微改造、精提升,挖掘各地地域、文化特色,進一步串點連線成片,彰顯鄉情鄉愁,并將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協調推進,構建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新格局。
以“鑒湖漁歌”共富片區為例,該片區在黨建引領下,充分發揮資源整合聯動功能,挖掘“酒源葉家堰”等品牌資源,完成鑒湖江系統景區化慢生活改造、“稽山鑒水”共富片區提升等項目,形成了9.1公里的共富風貌游線,新增本地居民就業200余人,實現了“小資源”撬動“大財富”。
數字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柯橋區注重數字鄉村建設和數字農業發展,通過融合駐村指導員制度與“浙里興村治社”數字化展示,推動共富片區與數字化平臺有機融合,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在“蘭渚雅韻”共富片區,蘭亭街道謝家塢村的霧耕大棚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蔬菜瓜果的無土栽培和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產量和品質,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為高效推動共富片區建設,柯橋區創新推行區相關負責人掛聯推進機制,每個共富片區分別由兩位區相關負責人領銜掛聯推進,并成立以鎮街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專門負責鎮域范圍內共富片區建設工作,確保政策落實。同時,加強區農業農村局、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聯動,資源互補,形成工作合力,有力促進共富片區建設的順利、高效實施。
“和美越鄉,振興更振‘心’。”柯橋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下一步,柯橋區八大共富片區將繼續攜手共進,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通過產業融合、文化深挖、數字賦能等舉措,不斷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全面振興。
上虞:深耕文旅融合 描繪鄉村共富新圖景
腳踏卵石小道,溪水相伴左右,帶動著水車聲聲。古樟樹、古祠堂,靜靜矗立,耳畔是鳥叫蟲鳴,野趣盎然……行走在嶺南鄉的百年古村——東澄村,時間仿佛慢了下來。
從東澄村向北出發,有一個隱沒在綠樹花叢中的世外桃源——嶺南鄉青山村。這里,村容整潔,屋舍儼然,竹聲濤濤,溪流湍湍。在青山村,精品民宿從沉睡的大山中走入大眾的視野,吸引無數游客慕名前來。
十公里外,丁宅鄉的各個果園里,游客們一邊享受陽光,一邊采摘游玩,道不盡的快樂,說不出的愜意。
這樣三個小村莊,每年都要接待游客百萬人次,頻頻“出圈”。秘訣究竟是啥?
答案就寫在上虞傾力打造的“山水隱逸”共富片區中。該片區全長22公里,橫跨嶺南鄉、丁宅鄉。據了解,該片區著力在風貌上打造展現山水詩情、全季風景的形象窗口,充分發掘共富片區的山水風光和田園風情,多層次全方位營造美麗鄉村景觀,打造“春觀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賞雪”四季美景與體驗,提高沿線景區客流量及游客滿意度。而在產業方面,通過鄉村集成改革和盤活閑置農房資源,培植新興業態,打造“石上東澄”和“鮮果小鎮”兩大文旅品牌,積極發展鄉村休閑采摘游、農家樂、高端民宿、研學游等文旅產業。
越來越多的村莊,正在深度融合農文旅,鋪設鄉村振興路。如今,在上虞西部,“竹海瓷源觀光”共富片區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竹海瓷源觀光”共富片區由長塘鎮桃園村、上浦鎮東山村、上浦鎮大善小塢村組成,該共富片區放大“世外桃源”、越窯青瓷IP品牌效應,依托竹海、東山景區、古村落、瓷源文化等特色資源,全力打造以“塵世外·桃園里”為核心IP的桃園村,以“行走在青瓷的故鄉”為主題IP的大善小塢村,以“東山勵志”共富精品片區為開發主題的東山村,串珠成鏈、聚鏈成群,為游客提供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交融的休閑空間。此外,該片區還高規格舉辦各類節會活動,吸引游客近8萬人次,帶動村民在餐飲、住宿、農特產品銷售等方面增收,拉長了鄉村產業鏈條,激活了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眼下,上虞鄉村還有更富文藝氣息的“打開方式”。在由驛亭鎮春暉村、小越街道倪梁村、謝塘鎮晉生村組成的“春暉光影文化”共富片區,通過凸顯春暉文化、謝晉文化品牌特點,依托春暉村百年名校春暉中學和白馬湖、倪梁村基層治理樣板村、晉生村“謝晉故里”和“虞生優梨”兩張金名片,探索研學發展之路,形成文化賦能的共富片區。
此外,上虞正在積極打造“稻香水岸”共富片區。該片區以“江南威尼斯”水鄉風貌和紅色黨建為主題,結合潘韓村公共服務下沉示范、祝溫村“杭蘭英民情通”工作七法等特色亮點,推進基層治理微創新微改革,發展農耕文化體驗游、紅色黨建研學游共富片區。
上虞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上虞通過打破單村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片區內多村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公共服務一體共享、場景項目一體建設、市場化一體運營,積極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聯動共贏、機制創新的“和美越鄉”共富單元。
諸暨:從單打到聯合 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建設“和美越鄉”共富片區是核心路徑和策略。近年來,諸暨市充分發揮“楓橋經驗”發源地的治理優勢,確定了“品味千年”“醉美歲月”“慢享生活”“溯源走心”4個共富片區進行示范探索,通過打破單村建設,各片區因地制宜推進片區內多村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市場化一體運營,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和美越鄉”共富單元,推進“和美越鄉”共富片區組團式發展,為高水平描繪“千萬工程”壯麗圖景貢獻諸暨力量。
踏上“品味千年之旅”這條幽韻的共富片區,古樹香榧高聳入云,其堅韌的枝干訴說著千年的歷史;西路亂彈那悠揚的琴聲與唱腔,如一陣清風拂過歲月的長河,仿佛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古井桔槔工程更是先民智慧和勤勞的象征,每一滴水都似乎在講述著千百年來的故事……
據介紹,該共富片區由諸暨市東和鄉十里坪村、趙家鎮泉畈村、趙家鎮榧王—宣家山村聯合體4個行政村串聯而成。其依托“春風十里”小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路亂彈、世界水利灌溉遺產“古井桔槔工程”以及千年香榧林等資源優勢,并采用“景區+”“香榧+”模式,形成展示農文旅融合發展及香榧產業的共富片區,不僅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增加了村民收入。
“建設‘和美越鄉’共富片區,就是要解決村莊單打獨斗、資源單一的問題。通過黨建統領,統一規劃,讓多個村莊協同作戰、錯位發展,共同繁榮,提高整體經濟效益。”諸暨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諸暨在推進共富片區打造時,積極探索創新聯建共建機制,推進“一帶多村,一統四化”,確保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勢互補,推動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慢享生活之旅”共富片區以“十畝之間”省級美麗鄉村集成示范帶為基礎,將沿線的特色景點有機串聯成整體,并依托共富片區黨建聯建機制,以核心村為基礎,聯合周邊經營性收入低于100萬元的村社,實施“聯建+項目”模式,構建“強村帶弱村、先富帶后富”的共富發展機制,實現了村與村之間的優勢互補。
與此同時,該片區發揮共富聯合體優勢,持續放大“片區+村集體+農戶”抱團共富效應,立足多載體融合發展要素,深挖各村特色資源,通過與省農科院合作種植高效益農作物,引進體育賽事,帶動歸鄉人建設野奢露營基地等,推動全產業鏈要素集聚發展。截至目前,金沙村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85.92萬元,馬劍鎮栗金村和五泄鎮西皇村村經營性收入也分別達到51.4萬元和70.65萬元。
接下來,諸暨市將繼續以共富片區打造為引領,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模式。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加速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同時,積極探索有效的鄉村運營管理機制,強化品牌意識,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產業,大力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
嵊州:美美與共 “四帶十團”共創全域美
沿著由青石砌成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西白山頂,迎接新一天的第一縷陽光。“昨晚住在長樂鎮小昆村的民宿,今天一早爬西白山最高峰看日出。”來自上海的游客潘先生已是第三次帶家人來嵊州。“之前聽許多朋友推薦附近的溫泉湖村很精致,可以泡溫泉,下午想去逛逛。”對這次度假,潘先生充滿了期待。
近年來,嵊州市深耕“千萬工程”,按照“片區化組團式”發展思路,通過黨建聯建、設施共建、產業聯興、資源共享,全力打造“西白忘憂”“鹿門訪友”“卮山仙蹤”“金庭問道”4條和美鄉村示范帶和“越劇源”“小吃經”“書圣風”等10個片區共富組團,形成了“四帶示范、十團引領、多點齊開、全域和美”的發展新格局。其中,“西白忘憂”示范帶成功入圍了省新時代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
借著大力打造“西白忘憂”示范帶的東風,通過筑牢黨建引領根基、創新農房流轉方式、攻堅項目推進難關、招引產業賦能鄉村、多元發力助力共富,小昆、西白山等村莊,已然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全年共策劃組織鄉村音樂會、騎行挑戰賽、山地越野賽、“AI”尋寶等活動50多場次,累計引流達60萬人次,網上流量超過1000萬人次。絡繹不絕的人流帶動了片區農產品的銷量猛增,高山蘿卜、茶葉、香榧收入成倍增長。僅小昆村,新增就業崗位60余個,解決了農閑時節剩余勞動力問題,帶動農戶增收10萬元以上。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一步跨入百萬元行列。
這是嵊州市建設“和美越鄉”共富片區的一個縮影。去年,嵊州專門制訂了《嵊州市和美鄉村建設總體規劃(2023-2027年)》,結合該市自然稟賦、文化資源、區位交通等現狀條件,按照全域推進、內外聯動、彰顯特色、集約高效的原則,以“四帶十團”建設為引領,整合嵊州特色資源,打造以山水田園為特色,三產聯動為導向,歷史文化為亮點,具有省內示范性、地區引領性、優良品質化的和美鄉村。
挖掘本土文化,是嵊州片區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嵊州通過活化文化資源,以越劇文化、書圣文化等文化資源為支撐,打造特色文旅產業體系,圍繞文脈本身打造帶動和實現區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創建地域品牌,以全產業鏈發展為目標,打造了一批如“星宿小昆”“藝術水竹”“宋韻貴門”等具有辨識度、精品化的嵊州鄉村特色IP,實現產村融合的美麗經濟轉化,打響鄉村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嵊州按照“運營前置”理念提前招引運營商入駐,且多種運營模式并存。比如,長樂鎮小昆村是以一個運營商為主,多個業態自主運營;水竹村采用“3+2+4+N”模式,結合線上線下運營,聯動美院、美育機構、嵊州中小學、政府機關等多方資源開展運營;崇仁鎮溫泉湖村和下王鎮泉崗村以國企和鎮村合作模式開展運營。此外,依托資源、環境優勢發展特色民宿產業,協同培育多種文旅業態,創新“聯建帶多村、多村連成片”產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以“片區致富鏈”撬動“全域共富鏈”的發展之路。例如,大昆、太白等村引進山中來信、吾鄉文旅等知名民宿入駐,山口村建成稻田咖啡,葛英、山口招引騎行驛站,連線成片形成了同頻共振產業帶。
此外,嵊州還通過事務聯議、工作聯比,助力基層黨建全域提升。組建片區共富聯合體,實行“一月一議、急事急議”,圍繞片區發展事項,集思廣益、共商共建,形成黨建引領下的聯動發展。同時,嵊州以交通聯網、市場共建、環境同治、資源共享為重點,突破單村發展瓶頸,達到1+1>2的效應。“一路嵊風”公交物流實現城鄉資源雙向奔赴;“一把掃帚”管保潔,污水治理“一張圖”,“西白云路”“舜皇茶道”把特色資源連線成片……實現資源高效共享互動,進而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新昌:“梅棠雅集”領頭 激發一江共富向未來
在農業農村發展的道路上,一些鄉村發展速度快、動力強,而一些鄉村則因地緣等因素,在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區域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加把勁。
如何破解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新昌開啟了片區化發展、組團式經營的實踐。近年來,新昌深化“千萬工程”,立足“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目標,以片區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圍繞“一江一線八村”為核心的澄潭江新時代美麗鄉村共富片區,涉及3.1萬人口,聯動多村組團發展,形成“梅棠雅集”和“下巖貝·金山上”兩大主題片區品牌IP。
其中,“梅棠雅集”是澄潭江共富片區上的重要單元。何謂“梅棠雅集”?梅,指梅渚、梅屏村;棠,指棠村村;雅,是雅莊村;集,是鏡嶺集鎮。“雅集”以雅為訴求,以集為形式,通過多元文化創意活動集會賦能鄉村振興,呈現澄潭江美麗鄉村共富片區上的“詩與遠方”,滿足群眾對現代文明生活的向往。
如何將“梅棠雅集”的戲唱好?新昌縣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片區內全面整合高新園區、梅渚農產品加工園區、十九峰景區三大產業區塊,加快文商農旅深度融合,全鏈條提升鄉村產業價值;以澄潭江為風景廊道,以新蟠線為依托,結合澄潭江兩岸村莊文化、灘林特色,推進“水墨山城”縣域風貌樣板區、未來鄉村和澄潭江綠道等建設,串聯梅渚村、雅莊村、穿巖十九峰等8個村莊和景點,豐富文旅業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動員黨員干部、退役軍人、熱心群眾共同參與五水共治、藍天保衛戰,打造生態環保金名片;為將生態資源與美麗經濟嫁接,“梅棠雅集”謀劃片區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引進了未來鄉村公司運營。
值得一提的是,“梅棠雅集”還串聯起園區、景區、城區,集聚5.8萬產業工人,深化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輻射帶動澄潭茶廠、清承堂等數字茶業,依托狐巴巴星球樂園、山海經奇等項目,推動農商文旅深度融合。同時,還舉辦了“梅棠雅集”杯全國青創客大賽,實施“金綠領”等現代“新農人”行動,招引“清風拂葉”新茶飲、“適剡溪”古法首飾等項目落地,激活片區發展新動能。
“我們結合各個村的特點和現有資源,舉辦各種如房車露營、音樂晚會等文化活動,通過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真正做大‘梅棠雅集’文旅IP,盤活這些村莊里的業態。”澄潭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村+公司”的運營方式,在做強澄潭江沿線村莊原有核心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連線成片,輻射帶動澄潭江沿岸其他村莊的文旅發展。
隨著“梅棠雅集”項目的不斷深入發展,片區也取得了累累碩果。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新昌縣首屆“農奧會”在這里舉行,吸引游客5萬人次;通過“一江一道”村村聯動、“一村一品”競爭推動、“一線一片”示范帶動,成功創建澄潭江省級垃圾分類示范片區。
澄潭江畔的梅渚村、梅屏村、棠村村、雅莊村已成功創建第三批省級未來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熱度持續升溫,并形成片區化品牌IP“梅棠雅集”。“梅棠”組團獲評省金3A級景區村莊。
澄潭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將圍繞全面建設西線之“心”,推動一江兩岸之“欣”,創造未來鄉村之“新”,聚焦“片區共建、產業共興、服務共享”,把沿線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加快構筑“梅棠雅集引領、一江兩岸串聯、三產融合示范”的未來鄉村發展新片區,為創成具有辨識度的城鄉提升工程高質量發展樣本,作出澄潭貢獻。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