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的“飄香”之旅——宜昌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觀察
茶產業,宜昌農業八大重點產業鏈之一,一頭連著萬千農民,一頭連著消費市場。
一組數據,凸顯宜昌茶產業的C位擔當:種植面積100萬畝、總產量12萬噸、農業產值60億元,三項數據均居全省第二位。
宜昌是茶葉大市,但不是茶葉強市。宜昌茶產業存在著公用品牌不響、茶科技不強、產業鏈延伸不足等問題。
從大到強,宜昌茶產業如何破題?宜昌組建宜茶集團,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宜昌茶產業資源,做優品質、做強品牌、做大龍頭、做活市場,促進宜昌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記者進行了采訪,探尋宜昌茶產業轉型發展的突破口。
“一杯茶”透出濃濃科技范兒
走進夷陵區鄧村鄉,萬畝茶園綿延起伏,綠意盎然……鄧村產茶歷史已有1700多年。
如今,千年茶鄉“泡出”新茶趣。“這里的夏秋高山茶,是制作花香紅茶的優質原料。”宜茶集團茶葉技術中心副所長邱安冬說,通過科技創新,宜昌茶正展現出越來越濃的科技范兒。
近年來,祁門紅茶、滇紅茶、金駿眉茶等高香紅茶備受市場歡迎。作為宜昌特色品牌,宜紅茶卻面臨著市場辨識度不高的窘境。
宜紅茶如何突圍破局,重振輝煌?
今年以來,宜茶集團與湖北省農科院果樹茶葉研究所合作推出創新型花香宜紅工夫茶。“我們在五峰、夷陵、秭歸等地選擇合適的茶樹品種,經過反復實驗,最終成功研發出花香紅茶。”邱安冬說。
一杯好茶,一靠原料,二靠工藝。宜茶集團以茶葉生產加工標準化、智能化、科技化,持續提升宜昌茶工藝水平。
走進位于鄧村鄉的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無人工廠”,干凈整潔明亮的廠房里,精制生產設備順著車間延展開來,充滿現代化氣息。
“通過自動化生產線,我們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備創新融合,并嚴格執行高標準工藝要求,從而實現了花香紅茶發酵的極致精細與品質控制的卓越提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葉飛博士說。
“花香宜紅工夫茶一經推出,迅速獲得市場青睞,上市幾個月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元。”宜茶集團品牌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徐強說。
當梔子花邂逅茶葉,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梔子花晉升為茶飲界新“頂流”。
“我們將梔子花與綠茶一起窨制,讓梔子花香融進茶葉中去,做到只聞花香不見花。”邱安冬介紹,梔子花茶主要賣給國內知名奶茶連鎖店及飲料客戶,用作茶底原料。
今年,長陽都鎮灣鎮的梔子花身價暴漲,收購價由以前的每斤3元漲到了12元左右。“按畝產600斤花瓣來算,每畝梔子連花帶果,收入能過萬元。”都鎮灣鎮金福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華算了一筆賬。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今年,宜茶集團在長陽收購梔子花過百噸,帶動農民增收超400萬元。
“一片葉”揚帆出海風頭勁
投料、勻堆、圓篩、提升、包裝……在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智能工廠,精制茶原料經過智能生產線的層層加工,制成口味清香的出口茶,即將漂洋過海運往非洲。
“我們正在趕制非洲客商總價值1000萬元的出口茶訂單,一個月之內要發貨完畢。”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商品化車間主管龔東說。
宜昌茶年出口量6萬余噸,約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18%。“由于缺少出口拼配和小包裝生產能力的企業,宜昌茶大多作為原材料或者配料,通過浙江、湖南、安徽等外貿茶業公司加工后‘出海’,產品附加值低。”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昌明坦言。
從賣原料轉為賣品牌,推動宜昌茶香飄萬里。今年6月,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出口茶拼配和小包裝生產項目投產,首月就實現了產能拉滿。
“我們打通了出口茶的拼配、包裝關鍵環節,出貨效率提升30%,推動宜昌出口茶形成了從初制、精制、拼配、小包裝、出口等全鏈條閉環。”王昌明介紹,生產線除了服務于自營出口產品外,還可為本地及國內出口茶商代工。
如今,宜茶集團依托安琪集團海外營銷網絡優勢,產品銷往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拓展本地茶葉資源優勢打造供應鏈核心競爭力,與宜昌“一市兩區五縣”十幾家茶企達成戰略合作,100多家茶企形成采銷業務合作。
“今年1至10月,宜茶集團自營出口茶銷量實現同比增長154%。”宜茶集團品牌營銷中心副總經理付俊鶴表示。
銷路廣,則品牌響。“今年,我們通過參加北京‘兩展一節’、湖北楚天好茶邊疆行、重點銷區茶博會、海外茶葉展會等形式,持續擴大宜昌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宜茶集團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助理周斌說。
“一盤棋”多方合力強鏈條
近年來,隨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宜昌茶產業轉型發展初見成效。2023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指數排名中,“宜紅工夫茶”居第15位、“宜昌毛尖”居第43位。
但是宜昌茶葉公用品牌不響的短板仍然明顯。“在省內其他品牌借勢影響力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宜昌毛尖’‘宜紅工夫茶’‘鄧村綠茶’的品牌影響力卻在下降。”業內人士直言。
下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盤棋”,需要政府、部門、茶企、行業組織等多方合力。
“以恩施州為例,他們舉全州之力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其在品牌宣傳推廣、產業獎補政策、技術培訓方面力度很大,這些都值得宜昌學習借鑒。”華中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倪德江認為。
宜昌茶葉品質上乘、歷史源遠流長,宜紅茶曾是重要的出口名茶。倪德江建議,宜昌要依托豐厚的茶葉資源優勢和具有一定的茶葉精加工基礎,打造全國精制出口茶中心,重振百年宜紅輝煌。
如今,茶葉消費趨向年輕化、多元化、情感化,如何搶抓新興消費市場,贏得年輕消費者的心?“湖北茶具有濃厚鮮醇的特點,比較符合做新式茶飲的原料,宜昌茶產業要搶抓新式茶飲這一新賽道,用新產品替代傳統產品。”葉飛建議。
講好“茶故事”,擦亮“茶品牌”,宜昌茶產業的轉型發展之路,還有很多文章可做。“我們將做大做強宜茶集團,進一步集中整合區域公用品牌‘宜昌毛尖’‘宜紅工夫茶’,加強茶產業供應鏈建設,以市場為導向,搶占茶產業藍海,真正讓宜昌茶‘熱’起來、‘香’起來。”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瓊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