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障礙,探尋燕山板栗發展新路徑
相關背景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板栗生產國和出口國,2022年產量227.8萬噸,占全球產量的九成以上,2022年出口額8160.9萬美元,占全球出口額八成以上。其中,河北省是我國板栗產業龍頭,2022年產量44.7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9.6%,出口量居全國第三。
燕山地區板栗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起步早、規模大,是河北省最大的板栗生產種植基地、交易集散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在我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板栗產業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僅遵化一市,年深加工總能力就達15萬噸以上,約占全國深加工總量的30%,板栗及其制品出口到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燕山地區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集中連片板栗種植帶,板栗種植面積超300萬畝,擁有大量優異實生板栗種質資源、成熟先進的板栗栽培管理技術和板栗全產業鏈人才支撐。作為河北山區縣優勢特色產業,一直以來,燕山地區板栗產業在帶動農民增收、優化生態環境中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面臨人工、農資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板栗產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收購價格20年未變,制約了板栗產業內生動力,也阻礙了板栗產業轉型升級和河北山區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
為深入了解河北板栗價格20年價格未變的背景下板栗產業發展態勢與主要特征,破解燕山地區板栗產業轉型升級障礙,增強燕山板栗國際影響力、全國競爭力和區域引領力,筆者實地走訪唐山市遷西縣、遵化市,承德市興隆縣、寬城滿族自治縣,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等三市五縣和10多家板栗加工企業,探尋板栗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迭代煥新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燕山地區深挖加工、出口、電商、品牌、文化、數字化發展潛力,推動傳統產業迭代煥新,實現發展引領,勢頭強勁。
品種培育和技術服務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燕山地區重視板栗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各板栗主產縣在優種“燕山早豐”“燕山大板”基礎上,相繼引進培育“燕囍”“遷西早紅”“東陵明珠”“替碼珍珠”等數10種優良品系,建設優種基地上萬畝。同時,摸索和總結了一批成熟的燕山地區板栗栽培技術,其中以興隆縣最為典型,形成了“抓大放小”“輪替更新”等先進修剪技術,新技術不僅在主產區覆蓋率90%以上,還通過藍旗營鎮技術服務隊輻射至周邊區縣,以及北京、邢臺等地,實現栽培技術的社會化服務。
區域品牌建設形成矩陣式、多層次特點。2006年,以河北省為主體申報的“京東板栗”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北京以東的傳統板栗產區,包括遷西、興隆在內的11個縣(市)。2008年,覆蓋北京密云、昌平、平谷、延慶區域的“燕山板栗”也申報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遷西板栗、遵化板栗、寬城板栗更是分別基于各自產區特色和優勢申報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以“青龍板栗”為代表的后起之秀除了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外,還通過商超電商入駐、產業指數發布等新形式提升品牌影響力。
電商成為燕山地區板栗市場拓展新渠道。傳統板栗銷售以商販采購形式為主,形態多為鮮板栗,為直接觸達消費端,產區縣利用電商、直播等新業態進行板栗銷售。青龍滿族自治縣充分抓住教育部和阿里巴巴駐縣幫扶機會,以“三級書記抓電商”機制持續推動電商產業提速增效,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目前,僅青龍滿族自治縣活躍電商店鋪就近4000家,帶動就業人數1.5萬人,網絡零售額增速達22%以上。同時,于2023年成立的河北板栗出口企業聯盟,通過采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網絡平臺”模式,在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建成30個跨境電商自營站,助力燕山板栗遠銷海外。
指數成為燕山地區板栗產業評價新工具。以指數為代表的大數據工具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產業發展評價和輔助科學決策,僅燕山地區板栗產業就先后編制并發布了“遵化·中國板栗指數”和“新華·青龍板栗產業發展指數”。這些指數既總結了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又通過數字形式指明了短板和不足,為板栗產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準確參考,引起行業廣泛關注和充分認可。
文化成為燕山地區板栗發展引領新名片。板栗產業融匯了燕山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技術和生態景觀,在提供板栗果及附屬產品的同時,也彰顯著板栗產業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科研價值。2023年,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通過專家評審。該栽培系統以板栗栽培為核心,結合梯田聚水保土、農林間作、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形成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的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復合種養體系,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對以寬城為代表的燕山地區因地制宜創造的立體種養、樹體修剪管理、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等技術體系,實現對當地農業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的“世界認可”和“全球認證”。
轉型升級障礙亟須破除
從20多年的發展來看,燕山地區板栗種植規模的擴張、產業的完備、市場的拓展未能轉化為上游農產品價格的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尤其是當前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紅線底線的要求下,燕山地區板栗種植規模未來增長的空間并不大,依靠規模增長帶動效益提升并不現實。因此,亟須從破除燕山地區板栗產業轉型升級障礙入手,推動產業發展從規模型增長轉變為質量效益型增長。
全球有中國、歐洲、日本、美洲四大栗源,其中中國栗的口感品質最好。從區域來看,又以燕山地區的板栗為最佳,一度以外銷為主,國外市場價格遠高于國內價格,因此燕山地區板栗價格一直是全國標桿。
然而,在市場充分競爭下,受限于掌握的信息有限、銷售的渠道單一等原因,收購商販經常“半天一價”“一村一價”,栗農只能被動接受,缺少議價能力。同時,隨著板栗行業走向成熟,一批品牌企業不斷涌現,也帶來了板栗價格話語權的絕對壓制。
本地企業托底收購對穩住燕山地區鮮板栗銷售價格起到重要的作用。燕山地區礦業企業投資建設的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踐行收購全縣所有板栗、收購價高于周邊地區、企業盈利返利于栗農的“三個承諾”,切實促進和保持板栗價格的穩定增長,使全縣4萬戶、20萬栗農年增收6000萬元以上。
筆者通過在產區走訪發現,當前還存在栗農傳統新鮮板栗銷售收入單一微薄且波動大的問題,可通過進一步優化板栗品種結構、培育板栗新品種、開展技術社會化服務、開發高精端產品、發展板栗林下經濟等方式,多渠道帶動提高綜合收入,實現栗農持續增收。
此外,區域品牌眾多、“有品牌沒特色”也是制約精品板栗市場銷售的瓶頸。燕山地區三市五縣板栗主產區均熱衷于打造自己的區域公用品牌,包括“遷西板栗”“遵化板栗”“興隆板栗”“寬城板栗”“青龍板栗”,以及省級的“京東板栗”,數量眾多、標識繁雜的背后是品牌建設的粗放發展,這也進一步削弱了燕山地區板栗金字塔尖的品質價值和頭部品牌的溢價能力。
當務之急是統一燕山地區板栗主品牌形象,借助中國農業國家展團平臺,集體出海開拓國外市場,各產區子品牌突出各自鮮明特點,全面占領國際市場,鞏固提升中國板栗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當前,各產區縣(市)迫切期待產區間協同合作。筆者認為,可探索編制并發布板栗交易價格指數、縣級品牌傳播力指數、燕山地區高質量發展指數,構建中國(河北)板栗指數矩陣。由省級部門牽頭推動成立板栗產業聯盟,更好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度挖掘板栗傳統農耕文化精髓,講好燕山地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故事,為板栗品牌厚植底色、提升成色、增添亮色,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