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市:產業有搞頭 農民有奔頭
近年來,廣西梧州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提升“產”的效益,不斷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潛能,拓寬農民增收途徑,讓鄉村振興活力更足動力更強。2024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7元,同比增長7.4%。
“2023年,全市投入銜接資金5.25億元,重點支持糧油、六堡茶、肉牛、粉葛、食用菌、八角、絲綢等特色產業發展。”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黎浩源介紹,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梧州市具有基礎好、品質好、品牌優和產業化程度高等特點,具有眾多全國有名的“八角之鄉”“粉葛之鄉”“冬蜜之鄉”“古典三黃雞之鄉”等美稱,六堡茶位居全國黑茶類第三位、廣西茶業第一位,蜂群總數和蜂蜜產量位居廣西第一。
目前,梧州打造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9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6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1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7個,形成了糧油、蔬菜、水果、六堡茶、中藥材、蠶桑、畜禽、漁業、蜂業、林產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帶富了一方百姓,推動了鄉村振興。“為保護珠江水系生態環境,梧州市拆除40萬平方米西江養殖網箱,推行‘山泉水+現代技術’養魚模式,建成1022個21萬立方米陸基圓池,年產魚840萬斤。”黎浩源說。
在梧州農業產業強鎮岑溪市馬路鎮,記者了解到,古典雞全產業鏈產值6.38億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78%以上,主導產業從業農民5000多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7萬元。在水汶鎮旺田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覃雁高興地告訴記者,種植出來的黃金蜜露甜瓜皮薄肉厚,口感好,在粵港澳大灣區很受歡迎。目前,合作社已輻射帶動該鎮4個村800多村民種植500多畝,畝產值6.5萬元。在萬秀區,以茶種植、茶研學、茶康養等為主題建成1050畝德保旺茶旅融合產業園,當地村民不僅獲得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在茶園務工,日均收入達100多元,受益農民170戶783人。
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耀斌認為,土地是發展的基礎之一,盤活了土地也就激活了“三農”發展的一盤棋。為了增加收入,當地農民群眾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新的運營方式,采用了“土地入股”這種“離地不失地、離地不失權、離地不失利”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以前在自家田地只是種些傳統作物,收入有限。現在以土地入股種植火龍果,不僅拿到分紅,還能獲得務工收入。”岑溪市糯垌鎮綠云村村民覃大嬸高興地說。該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推行資產股份合作制,通過“農民+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流轉土地5000多畝,吸引了13家企業進駐,招商引資4000多萬元,每年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帶動了全村283戶村民增收致富。龍圩區龍圩鎮念村村也通過流轉土地,創建“念念目望”稻螺漁生態種養、“念念茶香”千畝茶園等產業集聚示范園,促進村民年增收120多萬元,村集體增收4.5萬元。據統計,梧州全市310個村以土地等要素入股發展六堡茶產業,帶動從業人員7萬多人,受益群眾約24萬人,覆蓋脫貧村176個。
“這些肉牛個頭大、長得快、出肉率高、肉質好,幼牛7至8個月就能長到200至250公斤,成年肉牛750公斤左右,每頭能賣2萬多元。”萬秀區夏郢鎮答涓村養殖戶聶永宏告訴記者。據介紹,廣西樂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該村投資6億元,創建養殖規模5000頭、年出欄1萬頭、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牛產業園。目前產業園已完成投資超2億元,建設面積近5萬平方米,肉牛存欄1500多頭,每年支付農民地租、工資、飼草等245萬元,帶動農戶養牛增收53萬元,村集體入股分紅28萬元。
蒙山縣則采取“光伏發電+農業種植+企業管理+脫貧戶入股”的運營模式,開發“陽光資源”經濟。“去年,我們在屯巴山‘茶光互補’茶園種植了1000多畝茶樹,今年計劃種植1050畝。”廣西桂堡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戰科說。據悉,“茶光互補”茶園是一個集六堡茶生產、光伏發電、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茶葉觀光項目,預計年產值9000萬元,年稅收約2000萬元。茶園建成后,可帶動3個村集體增收15萬元,帶動300多脫貧戶就業。“改革不僅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形成了新質生產力,還確保了發展的可持續性。”黎浩源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