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魚肥好“豐”景 浙江青田千年農遺煥發新活力
在水田里種稻,在水稻下養魚。早在1300多年前,一田兩用、稻香魚肥已是浙江麗水青田尋常不過的農耕場景。時至當代,歷史悠久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層層疊疊的梯田間,讓魚與稻共生共存,是青田先民探索出的解決溫飽之道。而今,古人的智慧結晶熠熠閃光,它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亦在與文旅的碰撞交融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傳承:稻香魚肥滋生好“錢”景
今年9月,作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區域,方山鄉龍現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豐收時節。村民們手執鐮刀,歡呼著奔進稻田,一茬又一茬地收獲豐收的喜悅。微風吹過,層層梯田涌起重重金色稻浪,清水潺潺的水渠中,田魚拍打出清脆的水花聲,歡快而喜慶。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青田縣委宣傳部 供圖
“今年真是個好年景,一畝田能產出一千斤的稻谷,外加一百多斤鮮美的田魚。”村民吳勇強的滿臉笑意,是農遺帶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印證。
2019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吳勇強回到家鄉,在龍現村和奎巖莊村流轉了上百畝土地,開起了民宿“半畝魚宿”,并大力推廣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不僅讓荒廢的土地重獲新生,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自己店里每年就能消耗近2萬斤田魚,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稻魚產品更是銷往江浙滬以及廣州、重慶等地。”吳勇強表示,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傳推廣,青田稻魚米和田魚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60多歲的伍麗珍則是龍現村的“留守”代表,她見證了稻魚共生系統從默默無聞到聞名遐邇的全過程。“以前稻米8毛錢一斤,田魚也不過12元一斤。”伍麗珍感慨道,自從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她專職制作田魚干,一斤就能賣到150元,年收入高達數十萬元。
為了讓更多村民依托稻魚共生在家門口致富,多年來,青田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多方參與機制,對全縣稻魚共生產品進行“五統一”產供銷模式,讓稻魚米每斤價格躍升10元以上,形成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的共富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青田稻魚共生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農遺出良品”的成功種養模式,讓稻魚共生系統成為東西結對幫扶重點產業,帶動四川省古藺縣打造萬畝示范基地,并被推廣至全國20多個省,以及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此外,依托海外農產品專柜、海外倉,青田實現農遺良品越洋出海,青田粉干等稻魚米深加工產品也被“端”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餐桌,成為外國人眼中的優質“洋貨”。
交融:農遺文化點燃文旅熱
車子沿著山間公路蜿蜒而進,只見方山鄉秀峰蔥蘢、稻田連綿,一座獨特的魚形建筑,與周圍的山水林田交相輝映。
這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近年來,在推動稻魚共生系統產業發展的同時,青田還深挖農業文化遺產內涵,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作為載體之一,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已成為熱門打卡地。
步入館內,科技感撲面而來。3D全息魚多多問答、VR體驗倉、農遺沉浸式文化打卡區、手繪甌江互動體驗等一系列數字化體驗場景,進一步提升稻魚共生博物館的互動性。
“這座博物館真是太棒了!孩子們在這里可以了解到許多知識,比如稻魚共生的歷史由來、農耕技術的智慧結晶,以及與稻田生活相關的民俗文化。”西班牙華僑梅崇崇在參觀后贊嘆道,博物館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到稻與魚和諧共生的奇妙景象,更通過豐富多樣的展覽內容,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
不止于游覽博物館,如今,游客還可以參加“稻魚之戀”系列開犁儀式、豐收活動,品嘗田魚撈飯、田魚炒粉干、青田米咖,住農遺魚悅坊、農遺方山谷酒店,沉浸式感受稻魚文化。而隨著游客數量的增長,90后陶藝青年林恩革的文創產品也打開了市場。
2019年,林恩革決定回鄉創業,他不僅創新性地把青田石雕工藝運用到陶瓷創作中,還將稻魚共生系統融入其中,創作出一系列稻魚文創產品。只見各色瓷瓶擺件上的田魚栩栩如生,稻穗顆粒分明,截至目前,林恩革的“稻魚之戀”文創產品售出一萬余件,共創收20余萬元。
與此同時,田魚還“游”到了熒幕上。2024年5月,《青田小田魚》動畫片開播儀式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啟幕,吸引眾多業界人士和動漫愛好者的目光。此前,該動畫還在韓國釜山國際影視節目展全球提案大會(BCM Global Pitching)上榮獲全球提案大會組委會特別獎,成為連接青田與世界的文化使者。
千年古法展新機,顯然,過去的稻魚共生小系統,已逐漸演化為農遺傳承、產業發展、文化創新、鄉村休閑的大系統。眼下,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保持世界首位。(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