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成增收“金招牌”
谷子連綿成海、彩椒鮮翠欲滴、蜜薯格外喜人……秋末冬初,山西榆社大地上一片豐收的絢爛圖景,處處洋溢著特色農業豐收的歡歌。近年來,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堅持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在用好鄉土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精準發力,逐步把“土特產”打造成了群眾增收富民的“金招牌”。
依托科技 用好“土”的資源
“嗡嗡嗡……”11月10日,榆社縣五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臺大功率烘干機正加緊作業將脫殼的谷子進行烘干,河峪鄉西周村村民楊建清守在機器前,看著金燦燦的小米在眼前翻滾高興得嘴角上揚。
產于丘陵山區的“河峪小米”,扎根于富含鋅元素的深褐色黏性土壤,適宜的氣溫,充足的陽光日照,加之古法精耕細作,醞釀出含油高,口感綿,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河峪小米。
西周村,是榆社縣五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谷子封閉示范片的核心區。2018年,村里開始推廣使用滲水地膜覆蓋穴播技術,一開始村民們觀望和猶豫不決。當年秋天,20多畝試驗田喜獲豐收。特別是楊建清種的2.5畝谷子地,畝產突破500公斤,創出榆社縣常規谷子產量高產紀錄。2019年,村民們紛紛要求使用新技術,推廣面積一下增加到330畝。
五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谷子封閉示范片所使用的是一套有機旱作農業集成技術,包括早春耙耱、抗旱品種選用、配方施肥,滲水地膜覆蓋穴播、增施富硒有機肥、適時收獲、機器脫粒等。這樣一套標準化種植技術下來,操作簡單,省時省力,每畝可節約間苗開支200元左右,種子用量比傳統種植節省70%以上,畝增產20%以上,售價較一般小米增加1元,畝增收350元左右。
在河峪鄉前莊村農業示范園內,700畝梨園喜獲豐收。當地通過標準化的無公害技術生產程序,統一修剪、統一噴藥、統一套袋、統一疏花疏果、統一采收,讓“前莊酥梨”年產達200余萬斤,產值500余萬元,有效帶動前莊村113戶農戶,戶均年增收3萬余元。
科技賦能產業振興。榆社縣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優化,糧食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縣已新建高標準農田9000畝,發展土地托管2.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17億斤。
培育品牌 突出“特”的屬性
能夠稱得上“土特產”,必須是具有特色和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
走進三和農牧漁有限公司的生態甲魚養殖場,一個個大型水塘排列整齊,時不時從水里冒出一個個甲魚的小腦袋。“這里的‘云簇湖’牌熟食甲魚,是目前山西省唯一以甲魚為食材做成的熟食品牌,自2021年進入市場以來,廣受消費者青睞。2022年,產品還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預制菜宣展名錄。目前,公司可實現年銷售額700余萬元。”正在為甲魚拌料的公司負責人任海云說。
三和農牧漁有限公司位于云竹湖下游,利用無污染的云竹湖水進行生態養殖。2018年,公司以云簇鎮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示范鎮為契機,配套建設加工包裝車間,打造了“云簇湖”熟食甲魚品牌,并與山西農大聯手研發出“金六甲”“五子養生鱉”等高附加值產品,上市后供不應求。
近年來,云簇鎮依托三和農牧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農戶代養”模式,不斷探索推廣庭院養殖,打造“云簇湖”熟食甲魚品牌。同時,全力推進生態甲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甲魚養殖規模從2022年的3萬只,增加到去年的10萬只,再到今年的30萬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年銷售額達700余萬元,帶動就業人員50余名,成為群眾真正的致富之路。
立足縣域實際,充分發揮交通、農牧、漁業等區位、產業優勢,當地還全力實施設施蔬菜、能繁母牛、生態甲魚“三個倍增計劃”,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帶動農民群眾致富增收。郝北鎮韓村村民郝樹青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郝樹青家里有30多畝地,過去主要種玉米,收入有限。自從村里開展“三個倍增計劃”后,他種了10多畝設施蔬菜,養了10多頭能繁母牛,收入大幅增加。“現在,我家的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比過去翻了幾倍。”郝樹青高興地說。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022年以來,榆社縣新增肉牛2萬頭,設施蔬菜畝均增收2400元,生態甲魚規模達到30萬只,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戶,認證“圳品”3個,河峪小米、北寨陳醋入選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名錄,為鄉村振興增添“特”色動力。
拉長鏈條 提升“融”的效益
特色產業要帶動一方百姓增收,其關鍵之處就在于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榆社縣醫藥資源豐富。黃芩、知母、甜甘草被譽為“榆社三寶”,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榆社阿膠”作為傳統名產,其熬制技藝更是入選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山西天生制藥有限公司阿膠生產車間,現代化的流水線排列有序。泡皮、提取、濃縮、成膠、凝膠、切膠、晾膠……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外包生產線上,幾名工人正在開盒、裝膠、貼標,動作行云流水。阿膠車間主任梁晉宏介紹,公司不僅延續古法熬制的精髓,還結合現代醫藥學工程和標準化處理,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使得榆社阿膠成為行業標桿。
除了阿膠產業,榆社縣還逐步形成了“藥材種植、中成藥生產、膠囊、醫藥包裝”的產業格局。天生制藥公司擁有132個國藥準字品種,產品享譽業內;而廣生膠囊公司則擁有全自動硬膠囊生產線,年產能高達480億粒,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圍繞醫藥包裝,衍生膠囊、鋁箔、復合膜、大吹袋、PVC藥包以及紙箱等外包產業山西廣華源藥用包裝有限公司,總產能達8000余噸,躋身行業前五。云簇鎮村民李強在山西廣華源藥用包裝公司工作,每個月的收入都很穩定。“以前靠種地為生,現在廠里上班月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穩定工資,生活改善了很多。”李強說。
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榆社縣積極推進產業集聚、主體集中、要素集約。目前,全縣醫藥包材關聯企業已達40戶,帶動就業人口近1.6萬人。
發展并未止步于此。跳出“土特產”的范圍,該縣深入挖掘云竹湖、古建、化石等特色資源與文化,將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推動“金字招牌”向“三產融合”發展。
如今,榆社縣正以醫藥包材產業為核心,不斷譜寫“產”字新文章。通過項目建設、拉長做強產業鏈、園區建設、科學賦能等路徑,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幅幅“好豐景”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