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農業經理人的“興農夢”
11月12日,王中來在合作社的蔬菜溫室大棚前,向20余名從青海遠道而來的農民講解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
“作為農民,有機會一定要來楊凌,這里是中國農業的‘硅谷’。你們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帶回去,結合家鄉的資源優勢,一定可以發展壯大……”在楊凌示范區楊陵區揉谷鎮,54歲的王中來站在自家的蔬菜溫室大棚前,向20余名從青海遠道而來的農民講解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
“我幾乎每周都舉辦農民培訓班,到外地給一些合作社、種植基地作培訓和技術指導更是家常便飯。”11月12日,王中來在自家創辦的嘻哈農園里告訴記者。
高級職業農民、高級農技師、勞動模范、合作社理事長、公司法人……在王中來眾多的身份和榮譽中,最“吸睛”的是農業經理人。
作為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緊缺人才,農業經理人是指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從事農業生產組織、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他們不但要熟悉農業,還要懂經營、善管理,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的“白領”,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之前,王中來和許多傳統農民一樣,外出打工補貼家用。2010年2月,他看到了楊凌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便回鄉成立了楊凌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大多數人一樣,王中來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兩三年,由于不懂技術,他的蔬菜大棚不僅沒有效益,反而每年還虧損十幾萬元。
不服輸的王中來犟脾氣上來了:作為一名楊凌農民,如果不懂技術,出去還不被人笑話?于是,他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專家虛心請教學習,積極參加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各種技術培訓,再把學來的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短短一年時間,王中來的合作社就扭轉了虧損局面。
現在,中來合作社每個溫室大棚都采用標準化管理、智能化育苗系統和無土栽培的種植模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解決了蔬菜瓜果的連作障礙。善于鉆研、總結的王中來還采用套種方式栽培葡萄和菜花,使用水肥一體化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使用智能化設備控制室內溫度、濕度、光照指數等,大大減少了人力的消耗。
在他的帶領下,中來合作社的社員從最初的5戶壯大到現在的152戶,流轉的土地從30畝發展到800多畝。他還把合作社基地辦成了“田間課堂”,做給農民看、教給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輻射帶動了全國35萬多名職業農民脫貧致富。
“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那些專家教授的悉心指導。”王中來說,多年來,他堅持向專家教授請教,和他們做朋友。這樣一來,合作社的大棚既是專家的示范田,又是農民的聚寶盆。專家培育的每個新品種,王中來總是率先試驗,效果得到認可后,才向社員和外界大面積推廣,不讓農戶承擔風險。通過近10年的發展,合作社社員的年收入已從最初的2000元增長到了現在的3萬元。
如何將自己以及合作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傳播出去,讓更多的農民富起來,是王中來近幾年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中來合作社一方面積極接待外地參觀團學習,另一方面積極做好推廣工作,在安康、渭南等地開展基地建設和技術合作工作,形成了“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農戶+金融服務”的示范推廣模式。
近年來,中來合作社先后接待外地參觀考察的鄉鎮干部、職業農民和種植戶超過10萬人次,已經成為全國婦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教學院、陜西省農廣校等多家單位的實訓基地。
2020年6月,王中來與蔬菜育種人、西安市勞模王建人合作,成立楊凌雙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揉谷鎮建成占地350畝的蔬菜育種基地,與全國20多家省級農科院合作,繁育推廣蔬菜新品種。
“你看,這個西紅柿新品種長勢多好,再過半個月就能上市了。”在一間蔬菜溫室大棚里,王中來說,未來的日子里,他將繼續當好一名農業經理人,通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