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非遺光彩,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存在農村。對非遺進行系統性保護,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夠煥發非遺的獨特光彩,激發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扎實做好系統性保護。非遺系統性保護是指對非遺資源進行全面性保護、整體性規劃和合理性開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創造發展的新方式、新方向,包括利用現代化技術、提升傳承人的積極性及健全管理體系等舉措。
首先,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強非遺資源的動態管理。現代化技術(如網絡、媒體、人工智能及AI仿真等)具有效率高、傳播快、直觀性強等優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非遺線下資源轉為線上資源,并通過短視頻、直播、人物訪談、線上展示及人機對話等方式,動態化地向國內外傳播與展示中國非遺資源。其次,提升傳承人的積極性,提高傳承效率。非遺傳承人具有豐富的非遺知識和精湛的傳統技藝,承擔著學習、傳播、保護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要任務。然而,目前非遺傳承人不少面臨收入低、社會地位不高、后備人員不足等問題。同時,以口口相傳、面面相授為主要傳承手段,傳播方式陳舊,效率低。故需要提高傳承人的待遇,使其生活穩定且有保障,這樣才能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此項工作。同時,需要傳承人學習現代化知識和數字化技術,不斷提升傳承效率。最后,加強政府監管,健全管理體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我國非遺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空間異質性明顯,系統性保護工作區域差異巨大。建議建立非遺資源的監管平臺,加快健全非遺保護制度。
助推鄉村產業振興。非遺源自民間生活,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充分挖掘非遺傳統技藝、民間文學的時代價值,能夠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非遺的持久生命力。集中展示非遺的文化精髓,培育非遺傳統工藝品牌,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鄉村產業的升級,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非遺系統性保護助力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充分挖掘非遺資源,推動建設非遺特色旅游。將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或環境緊密結合,鼓勵推出以特色非遺為主題的旅游線路、文創產品等,向社會大眾宣介獨特的非遺文化。舉辦非遺旅游展示節,生動呈現形式多樣、特色明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促進非遺文化建設與旅游開發的融合發展。
促進鄉村人才振興。非遺系統性保護增加鄉村就業機會。隨著非遺資源的綜合開發及其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鄉村將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鄉村人口的就業形式將更加多元化、靈活化。如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會構建加工、倉儲、物流、電商等一體的服務業鏈,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擇業,緩解鄉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非遺系統性保護激發人才無限潛能。政府提供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讓返鄉務工人員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逐步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適應非遺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新需求;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非遺產業的高端人才,讓人才為非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學指導。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非遺系統性保護堅定鄉村文化自信。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不僅依賴于充足的物質財富,更依賴于豐富的精神文化。非遺文化作為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本意識,形成了中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等途徑實現價值轉化,增強鄉村居民對非遺文化資源的認同感、獲得感。將數字化技術、現代科技與傳統非遺相結合,讓非遺文化有效地融入現代生活,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激發鄉村居民對非遺資源利用與保護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非遺系統性保護重塑美麗鄉村形象。非遺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深刻地影響鄉村居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情懷。用居民喜聞樂見、生動形象的手段去傳播非遺文化資源,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鄉村居民的行為,有利于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促進社會和諧,讓鄉村更美麗、更健康。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