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茯苓產業何以深山起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岳西縣是全國中藥材生產基地縣之一,被稱為“江北藥庫”。1983年,岳西縣茯苓產量超50萬公斤,同年被確定為全國茯苓生產基地縣。2022年,“岳西茯苓”商標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十方九苓,七出岳西。”在中醫藥中,茯苓被廣泛運用,十張藥方中有九張方子里會用到茯苓。岳西縣茯苓種植產量雖只占全國的10%,但鮮貨初加工占全國的60%,銷售流通占全國的75%。岳西人將“土疙瘩”變成“金疙瘩”,從深山走出國門,岳西茯苓這味“良方”發揮出了大效用,持續為縣域經濟強筋活絡。
茯苓種植助農增收,全縣年銷售額達8.96億元
岳西縣位于大別山腹地,地處神奇的北緯30度。根據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記載,岳西縣共有藥用植物1482種,其中國家級重點普查品種35種,省級重點普查品種55種,茯苓、貝母、天麻、靈芝、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藥材30余種,岳西茯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享譽海內外。岳西縣野生中藥材資源位居華東地區之首,總蘊藏量達7.5萬噸。
11月7日,記者走進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白帽鎮,村民們正在茯苓種植基地采挖茯苓,他們手持鋤頭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個個黑乎乎的“大疙瘩”。一輛輛貨車正在地頭守候著,準備裝載茯苓駛向加工廠。
在基地不遠處的橋梁村,56歲的汪吉有帶著6名當地村民在自家茯苓加工廠里忙碌著,他們有的在削茯苓皮,有的操作切割機進行切制,有的將切制好的茯苓丁搬運到晾曬廠晾曬……整個加工流程高效有序,現場彌漫著茯苓的清新氣息。“我每年生產70噸左右干茯苓,今年干茯苓每公斤25元左右,一年只干三個月,收入還不錯。”汪吉有開心地說。
在岳西縣和平鄉,岳西縣海波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門前的晾曬場上,該合作社負責人汪海波和幾名工人正在晾曬雪白的茯苓。“我們合作社每年茯苓產量千余噸,每到茯苓豐收季,安徽嘉豪藥業有限公司和安徽仲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專門派人駐點在我們合作社收購茯苓。”汪海波說,“我們的茯苓品質好,不愁賣。”
記者在和平鄉采訪時了解到,這里流傳著“茯三代”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當時茯苓資源匱乏,我爺爺汪全守除了采摘野生茯苓,還將野生茯苓挖回家種植。”該鄉村民汪浩說,到了他父親汪正節,繼續傳承茯苓種植的事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我的父親意識到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的種植方式,于是積極引入新的種植方法和管理理念‘漿引種植’和‘木引種植’。”當時,和平鄉已經有許多村民開始種植茯苓,同時開始注重科學種植,不斷嘗試改良品種,提高了茯苓的品質和產量。隨著茯苓種植規模的擴大,汪浩開始涉足茯苓的加工,將茯苓切成丁、片、塊狀對外出售。
“如今,我將祖輩和父輩的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并積極探索茯苓種植和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汪浩說,另外他成立岳西縣康睿中藥材有限公司,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對茯苓進行精細加工,通過嚴格篩選、清洗、切制、烘干等工序,保證產品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同時,他積極拓展市場渠道,與國內各大中藥材市場和醫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讓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將岳西的優質茯苓推向市場,提升品牌價值。2023年,汪浩的公司實現年銷售茯苓2100噸,總產值5000余萬元。
岳西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9.29%,共有林地200.6萬畝,可用林地近95.1萬畝,發展林下中藥材具有林地優勢。據統計,如今岳西縣每年加工4.5萬噸鮮茯苓、生產成品2.37萬噸,從業人員2萬余人,年銷售額達8.96億元,是山區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創業增收的重要產業。
研發培植、“飛地”種植,破解茯苓種植困局
就在茯苓種植產業不斷發展之時,2019年,岳西縣被劃定為松材線蟲病疫區,不準采伐松樹,且除治性采伐的松樹還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這直接導致茯苓培植所需的松木原料供應跟不上,岳西茯苓產量急劇下降。
如何解決茯苓種植原料問題?岳西人一直在為此努力。一支研發團隊連續四年將實驗做到大山里。這支團隊與茯苓的結緣,源自四年前的一次“上門求助”——由于茯苓的生長主要依靠松木提供養分,當時,岳西縣種植茯苓的農戶大多采用砍伐松木的方式來培植茯苓,這會破壞當地生態。為保證茯苓產業持續發展,位于岳西的安徽西農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向安慶師范大學尋求技術幫助,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教師尹立偉連續三年“掛帥出征”,帶領學生團隊前往岳西探索茯苓的科學化培植方式,他們被當地人稱為“茯苓團隊”。
四年來,該團隊已攻關研發了袋料培植、壓縮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培植這四種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傳統伐木培苓培植方式造成環境破壞、栽培時間長等弊端。“過去種植茯苓的方式對大別山的生態平衡具有破壞性。現在公司引用茯苓種植基質替代材料的新工藝,將松樹枝葉、枯死松木粉碎成木屑,壓成長方形木柱,替代完整松木主干,既節約生產成本,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了茯苓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安徽西農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曉燕說。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岳西種植茯苓的方法不斷改進,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相繼開展了“茯苓袋料栽培”研究,由最早的“木引”“漿引”,到現在的“菌引”,全面推廣菌種窖茯苓。
為破解茯苓種植原料問題,岳西人還走出第二條路。“岳西大力發展‘飛地’種植,在云南等地從事茯苓經營的商戶有200余戶。云南季節性相對明顯,上半年岳西人將茯苓菌種銷售給云南的種植戶,由當地種植戶進行種植;下半年從種植戶收購鮮茯苓,運回岳西加工。”岳西縣中藥材協會會長楊仕飛說,近年來,岳西種植茯苓的方法不斷改進,岳西茯苓的菌種和制種技術及制種技術人員遍布全國各地,具有壟斷趨勢。岳西縣茯苓種植產量雖只占全國的10%,但鮮貨初加工占全國的60%,銷售流通占全國的75%。
缺乏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茯苓產業亟待聚鏈發展
11月8日,安徽西農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一堆堆加工好的茯苓正等待著分裝、封口、包裝,運往國外。胡曉燕說,公司生產的中藥材主要出口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年銷售額800萬美元。
當天,岳西縣茯苓交易中心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該中心負責人孫建奇介紹,中農聯·大別山(岳西)智慧農商城自2023年9月份鮮茯苓上新以來,不斷拓展岳西茯苓的銷售渠道,協調組建成立干茯苓交易中心,使原產地直供廠家,實現廠家直面藥商采購,進一步為經營戶降本增效。目前已初步形成岳西縣及周邊地區乃至省外的鮮茯苓和干茯苓交易中心,最近一段時間,每天交易逾百噸,年交易額在20億元左右。
茯苓在岳西縣的交易量較大,但記者在近日的調查中發現,該縣茯苓加工多為傳統粗放加工模式,規模化、精細化加工企業不多,缺乏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該縣茯苓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多以商販為主,精深加工和上下游產業鏈尚未形成。以直接出售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低、產業鏈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岳西茯苓產業的發展。
“如今岳西茯苓按噸或按斤出售,下游產品很少,如果做強產業鏈,茯苓按克賣,那就是一種質的飛躍。”和平鄉黨委書記汪志鵬說,近年來,和平鄉積極幫助鄉內茯苓經營商戶抱團擴大業務范圍,深入對接大別山中醫藥研究院,開發茯苓飲品、茯苓糕等延伸產品。
今年7月31日,安徽省大別山中醫藥研究院發布一份《岳西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報告中指出岳西中藥材加工多為傳統粗放加工模式,都是個體戶種植和加工,沒有種植標準和加工標準化。藥企規模較小,區域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與中醫藥發展尚未實現有效銜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效益。
“在聚焦茯苓產業發展上,安徽西農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與安慶師范大學、岳西縣科技經濟信息化局聯合成立‘岳西茯苓科技小院’。”尹立偉介紹,下一步,她將帶領團隊繼續攻關茯苓上下游產業鏈關鍵技術,以重大項目為引領,開發新型醫藥、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還有茯苓綠色產品,其包含茯苓片、茯苓粉、茯苓塊、茯苓飲品、茯苓代餐品、茯苓酒等,加速實現茯苓及相關系列產品的“落地開花”,提升中藥茯苓的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賦能鄉村振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中藥茯苓產業升級和轉型。
“為了發展茯苓鏈經濟,岳西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龍頭帶動、技術創新、品牌驅動,加快茯苓種植、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市場流通體系的全產業鏈培育,大力提升茯苓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質化、品牌化、產業化水平,使茯苓產業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岳西縣衛健委中醫藥工作分管負責人王珍說,近幾年,岳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特色產業發展,出臺《中藥材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成立工作組和工作專班,把茯苓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將岳西打造成全國最大的茯苓集散地。
另外,圍繞茯苓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攻關,岳西縣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皖西學院、安慶師范大學等6家大院大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岳西縣茯苓中藥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加快構建全產業鏈技術研究體系和產品開發,突出特色,提高產業層級,打造“中國茯苓之都”,完成茯苓全產業鏈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樣板產業。( 全媒體記者 汪秀兵 通訊員 梁月升 )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