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荒野茶:從隱匿深山到“一葉千金”
“野者上,園者次。”早在1200年前,茶圣陸羽就認為茶葉的品質,以自然生長在山野中為最好。
千百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和自然遷徙,麗水的群山峻嶺間,同樣留下很多自然生長的茶樹,山高路遠、無人管理導致逐漸荒野化,遂成荒野茶。
這些荒野茶樹在麗水分布逾萬畝,樹齡有的達百年以上,因其生長環境優越,土壤腐殖質高,鮮葉內含營養物質豐富,制成干茶特色明顯,香高味濃,野性十足,且茶樹遠離化肥農藥侵襲,無人工干預,自然品質優異。
近年來,我市全力推動麗水荒野茶產業規范化發展、品牌化經營、建制化提升,荒野茶實現從隱匿深山到“一葉千金”的蝶變。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荒野茶產量63.13噸,產值1.75億元,市場銷售均價達到了每斤約1150元,開辟了麗水高端茶產品打造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新通道。
藏在深山無人知
前不久,在西安舉行的浙江綠茶推介會上傳來了好消息——我市13款茶葉獲評全省年度金獎產品,其中包括“麗水山耕”九山伴水紅茶、“浙派紅”浙派紅茶、“云屏茶”綠茶等荒野茶品牌。
其中,“云屏茶”牌慶元荒野綠茶原料采自舉水鄉人跡罕至的銀屏山,茶樹樹齡從幾十到幾百年間,樹冠高達3至4米,葉片薄而鮮嫩卻不失茶香,開采期比傳統茶樹推遲1個多月。
由于數量有限,“云屏茶”一般以定購方式售賣,每斤成品茶售價從800至3000元不等,開采前兩個月就被訂購一空。
麗水是浙江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也是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眾多名茶,而荒野茶則是彰顯麗水生態資源稟賦價值實現的典型代表。
慶元是麗水荒野茶發展代表縣。據《茶葉通史》記載,早在唐朝,茶便在慶元普遍種植。然而,孕育好茶的慶元山林,生態優越但人跡罕至,采摘不便加上單位時間的采摘量過少,讓茶農的買賣難以維持生計。
如何將這些深山里的資源“變廢為寶”?慶元一方面鼓勵業主開發荒野茶,另一方面,挖掘、整理慶元茶葉歷史,以茶科技為引領,實現農業、林業、加工多產業聯動發展。
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三茶”合力,慶元成功培育百山茶葉、龍溪茶葉、沁園高山茶葉等龍頭企業,并開發利用荒野茶3000多畝,打造了“瘦金芽”“齋郎紅”“霧峰”等10多個荒野茶產品。
除了慶元以外,調查顯示,20世紀60到80年代初,全市建設的村集體所有茶園超過10萬畝,后因種種原因野放在綠水青山之間,據估算現有荒野茶5萬畝左右,其中已開采利用2萬畝以上。
這些年來,群山間品質優異的荒野茶,被越來越多的“農創客”發現、挖掘。在他們的努力下,全市寶貴的荒野茶資源得到了及時保護、規范化管理。
從一片無人管理的野生茶園開始,縉云縣“農創客”陳詩潔選擇在父親的幫助下,承包了茶園、開起了茶廠、請師傅做茶,從此踏上了農業之路。
“我種茶堅持不施肥、不除草、不剪枝、不翻土、不用藥、不催芽。”2014年,遵循“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的生產理念,陳詩潔創立了縉云縣朱子閣家庭農場。
截至目前,朱子閣榮獲省、市、縣級示范家庭農場稱號,2023年,野生茶園實現產值350余萬元,并在市內多個點位設立了朱子閣老茶鋪銷售點,助力荒野茶走向市場、發揚光大。
增收致富“黃金葉”
當下,麗水荒野茶的茶韻越發悠揚。2013年,龍泉市巖樟鄉鄭莊村的葉光明“瞄準”村里100多畝野生茶樹,成立巖樟源茶葉專業合作社。
“這些茶樹遠離化肥農藥侵襲,無人工干預,自然品質優異。”葉光明說道,有的茶樹樹齡已經超過百年,且生長環境優越,通過現代工藝開發生產后制成的野放紅茶,品質好、茶香濃、野性足。2020年,巖樟源野生茶成為龍泉首個通過有機認證的野生茶葉。
“現在想想,當年的路子真是走對了,而且越走越寬。”葉光明說,經過多年嘗試、學習和積累,如今合作社的面積已拓展到200多畝,產品涵蓋了紅茶、野茶等多個品類。
前些年,在以“不看外觀看內涵”為標準的深圳春季茶博會國際武林斗茶大會上,葉光明制作的野生紅茶連續三年獲金獎,手工紅茶品牌成為龍泉市第一個有機野生紅茶認證品牌。
在葉光明的帶動下,村民們學會了種茶、制茶,致富路子越走越寬。2022年以來,巖樟源茶葉合作社共計帶動20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
青田浙派紅茶業有限公司同樣致力于發展荒野茶。“野生茶口味好、味香濃是茶人都知道的‘常識’。”總經理饒軍建與爺爺聊天中得知,先人于清代乾隆年間在青田嶺下種植了大片茶園。
“經過了兩百多年,老樅只剩三十余棵,資源寶貴。”在爺爺的指點下找到老茶后,饒軍建決定在現代茶業加工技藝基礎上,探索荒野茶融入傳統紅茶制作技藝,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采摘。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青田浙派紅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紅茶產品,不僅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茶葉的熱銷也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每年采茶季節,該企業為禎埠鎮、禎旺鄉、章村鄉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在蓮都區巖泉街道新巖強村公司,荒野茶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農產品,每斤荒野茶能賣1500塊錢左右。
新巖強村公司發售的荒野茶,來自巖泉街道雨傘崗、余嶺、里佳源、黃畈、琯頭5個山區村的茶園。這里位于海拔600至800米括蒼山上,常年氣候溫和,霧多濕潤,十分適宜種植茶樹。
然而,由于過去地理位置偏僻,銷售渠道窄,加上疏于打理,使得茶園成了荒蕪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荒茶、野茶。
“荒野茶不施肥、不噴藥,清香、耐泡,藏在深山無人識,太可惜。”2021年,巖泉街道在雨傘崗等5個村發展荒野茶種植,一期300畝茶園正式啟航。
為了讓深山好茶獲得市場青睞,巖泉街道著手打造“巖泉云隱茶”品牌,與我市著名農企、茶葉專業合作社和知名制茶匠師聯手,對晾曬、炒茶、包裝等全過程進行質量把控。
如今,麗水荒野茶在全市多點開花,全面發展。曾經無人問津的野茶葉,真正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葉”。
帶動茶葉全產業鏈騰飛
“找到了目標市場定位,麗水荒野茶就能打開中高端優質茶市場。”正如市茶葉技術推廣首席專家、研究員潘建義所說,蓬勃發展的麗水荒野茶,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
我市依托全國首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地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通過現代工藝開發生產麗水荒野茶。
其中,“九山”“伴水”系列產品的外包裝用九縣(市、區)風景秀麗的山景為基礎,精致而古樸;“山樅水賦”“樅古至今”“樅新相遇”這三款產品的包裝設計立意在特有的茶葉文化基石上,映襯出三款茶葉原料在年份上的沉底內力。
“我們在龍泉、慶元千米海拔以上地區,麗水山耕打造了荒野茶基地,覆蓋面積約1400畝,茶樹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此而來個性獨特、品質上乘的荒野茶產品,深受市場消費者青睞。
接下來,麗水山耕還將通過舉辦“斗茶大賽”等活動,推進項目開發、產品篩選、包裝設計、文脈挖掘、宣傳推廣等一系列舉措,充分挖掘開發麗水荒野茶資源。
如今,麗水已經成為荒野茶產業中的“領跑者”。2022年11月18日,中國·麗水首屆“三茶統籌 助力共富”暨麗水荒野茶發布儀式在我市舉行。
會上,市生態農業協會提出并發布了全國首個荒野紅茶團體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進一步規范了荒野茶的發展。
據介紹,標準及生產技術規范的發布,能最大限度保護性利用來自深山、遠離肥藥的百年古茶樹,更好地規范荒野紅茶的生產流程,提升荒野紅茶的產品質量,推動荒野紅茶的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謀劃荒野茶產業規范發展、品牌提升的系列舉措,形成了《完善“麗水荒野茶”品牌建設機制帶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方案》。
方案中麗水荒野茶初步定義為:在麗水市自然生境中,海拔500米以上、樹齡50年以上野生或野放茶樹采制的茶葉。
麗水荒野茶核心產區初步標準定為海拔在800米以上,遠離人類生產生活區2公里以上或百山祖國家公園和省級及以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濕地公園范圍內的生態野生茶樹資源集聚區。
定位高品質、無污染、綠色生態茶、經典文化茶、高端小眾茶,麗水荒野茶的發展前景無比廣闊。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未來,我市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麗水囑托”和“三茶”統籌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改革的思維、創新的舉措,完善“麗水荒野茶”生態鏈、產業鏈、科技鏈、文化鏈、共富鏈“五鏈融合”品牌建設新機制,促進麗水荒野茶從“大宗批發”向“小包裝終端”轉型,從“口糧茶”向“高端茶”提質,從“綠茶為主”向“多茶類組合”拓展,帶動茶葉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億元,形成山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麗水范式”。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