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養足“三氣” 助力農業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
近年來,黃山市農業農村系統深入實施以“茶花草魚”為重點的“六業千億”產業振興行動,聚力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
堅持健全機制、協同發力,壓實產業發展“底氣”
完善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以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攬全市“三農”工作,設立綠色食品產業專班落實農業產業發展各項舉措。優化產業布局,出臺《黃山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六業千億”行動方案》《黃山市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3-2025年)》等文件,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加強要素保障。印發《黃山市市級產業扶持資金統籌整合實施方案》《黃山市支持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若干政策》,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聚焦綠色食品重點領域給予支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省級以上財政資金近1.06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4.4萬畝,統籌省、市財政1.12億元及“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保護資金3000萬元,用于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
實施項目帶動。組建4支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小分隊,按照不同主攻方向精準發力,開展平臺招商、鏈式招商、基金招商等,并實行項目建設進度“月度通報、季度點評、年度考核”,推動項目早簽約、早開工、早投產。今年以來,已構建市級綠色食品產業動態項目儲備庫1個,全市新增項目139個、同比增長35%,總投資額95.7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8個、總投資64.7億元。
堅持重點突破、提質增效,涵養產業發展“生氣”
穩定糧食生產。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7.49萬畝,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4.56萬畝,油菜總產3.41萬噸、同比增長3.7%。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發展優質專用水稻38.18萬畝、同比增長6%;優質專用水稻占比達92%,高于全省5個百分點。蔬菜播種面積23.1萬畝、產量29.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4%、0.5%;水產品和畜產品產量達到1.09萬噸、7.3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48%、3.69%。
發展特色產業。聚焦“茶花草魚”等重點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和新時代“中國名茶之都”,配送插放黃板2500萬張,實現綠色防控專項保險全域覆蓋。《黃山市傳統名茶保護條例》獲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系全省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首部地方性法規。開展第十六屆黃山毛峰茶文化節等10余場地方茶事,舉辦茶文化“六進”系列活動30余次。在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發布黃山茶短視頻130余條,瀏覽量1800萬,點贊量超15萬。完成中藥材種植20.5萬畝,總產量6245噸,累計建成“十大皖藥”基地10個。出臺《徽州臭鱖魚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規劃(2023-2027年)》《徽州臭鱖魚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召開徽州臭鱖魚產業發展推進會·新安茶會和徽州臭鱖魚產業發展報告會。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展飼料鱖馴化養殖、飼料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茶葉產量4.7萬噸,綜合產值249.3億元,同比增長13%;鱖魚加工量4.4萬噸,加工產值超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六業千億”綜合產值858.7億元,同比增長5.3%。
打響公用品牌。高質量推進“徽字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及產品品牌建設。今年以來,新增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綠色有機農產品48個;成功申報農業產業強鎮(五城鎮大豆)項目1個、累計達6個,19個品牌(區域公用品牌1個、企業品牌2個、產品品牌16個)入選2024年省級“皖美農品”、累計達51個。“祁門黃精”獲批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歙縣花辰尹黃山貢菊納入全國特質農品名錄。“田園徽州”“黟品五黑”等區域公共品牌亮相2024年度省市縣農民豐收節等活動、2024大黃山國際生態汽車拉力等賽事。前三季度,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233.8億元,同比增長10.8%。
堅持科技驅動、農旅融合,提升產業發展“朝氣”
強化科技驅動。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前,全市“三中心”即農事服務中心、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建設進度達70%,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3個、烘干中心4個、育秧中心5個、山區特色區域性農事服務綜合體5個。不斷提升信息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運用,深入實施“三線三邊”“三化”茶園改造工程,開展《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示范創建,綜合運用物聯網傳感、地理信息、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建國內首個黃山貢菊GAP全產業鏈數字管理服務系統,并生成防偽“身份證”,實現貢菊“帶碼上線、碼上溯源”。
拓展消費業態。發揮山水秀美獨特優勢,打造茶旅融合、農事體驗、研學基地等多形式多樣的鄉村休閑精品旅游風景線。目前,已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19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0個,培育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22處、茶文化主題博物館9家(其中A級以上6家),“賞溪頭美麗茶園,學非遺魚燈茶技”等11條路線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安徽歙縣梯田茶園、山泉流水養魚、安徽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3項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名單。創新打造“村字號”IP,推出“徽州味 賽村碗”徽州美食196期,發布“新農人,周一見”61期共157位新農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900余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420.7億元。
推動轉型升級。持續開展農村電商示范創建工作,加大鄉村智慧物流設施等新基建建設,創建省級農村電商示范縣4個、示范鎮19個、示范村65個、示范點88個,行政村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100%,培育年網銷額超1000萬元的農村電商企業52家、年網銷額超100萬元的農村電商品牌49個,年均組織開展“春茶上新”“徽常好物”等網絡帶貨直播50余場。聯合中國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等科研所組建科技特派團9家,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累計達26家。安徽省首個茶葉數字化管理平臺——“黃山市茶產業大腦”上線運行,已采集茶園面積超4.9萬畝、登記茶農近1.2戶,實現徽州區全域覆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數字農業應用場景92個,省級數字農業工廠10家。
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之基、凝聚產業發展之力、提升產業發展之效,為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黃山樣板提供堅實產業支撐。(凌剛 丁靜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