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原料到賣品牌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近年來以“一鎮一品”為總體導向,以加工和品牌為核心環節,推動農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打通從原料到終端品牌的產業鏈通道。
“一只羊”的產業路
走進呼勒斯太蘇木不下山二狼山羊托管養殖示范基地,一排排高標準羊舍整齊排列。這里運用的是智能化、標準化養殖模式,每一只羊都戴有耳標,上面的數字對應著電腦錄入的全程飼養追溯體系。
“它們吃的飼料包括玉米秸稈、花生秧、苜蓿、蘋果渣,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喂養。”內蒙古不下山農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天卿說。
二狼山白絨山羊是內蒙古自治區三大高端羊肉品種之一,201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品牌。作為二狼山白絨山羊主產地和核心區,烏拉特中旗全力打造二狼山白絨山羊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和高端羊肉品牌,建成養殖1萬只羊規模的不下山二狼山羊托管養殖示范基地。這里養殖的羊,先運輸到不下山熟食加工基地加工成炸羊排、肚包肉、腌羊肉、羊雜碎等多種產品,然后通過西貝、九毛九等品牌餐飲公司進入高端市場。
“從草原到餐桌”,托管養殖示范基地把二狼山白絨山羊肉推送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目前二狼山白絨山羊平均價格每公斤70元,通過企業精深加工進入高端銷售渠道后,羊肉均價每公斤達119元。”李天卿說。
“致力于二狼山羊肉品牌享譽全國,我們已建成托管基地、熟食加工、旗艦店營銷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實現產值7000萬元,力爭2024年年底達1.2億元。”呼勒斯太蘇木黨委書記李陽說。
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源,天然的牧草,造就了二狼山白絨山羊肉營養豐富、肉質鮮美的卓越品牌。同時,也造就了高品質的二狼山白絨山羊羊絨,纖維細長、手感柔軟,享有“纖維鉆石”“軟黃金”美譽。
二狼山白絨山羊所產羊絨每年產量穩定在560噸,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羊絨發揮它最大的價值?烏拉特中旗通過與內蒙古北平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在同和太種畜繁育中心建立二狼山白絨山羊產業園,目前擁有8條生產線、4個車間,可分梳多種原料,滿足客戶不同產品需求。
“目前年生產羊絨約300噸,帶動4000多戶牧民增收。”二狼山白絨山羊產業園車間主任郝建軍表示,將推動二狼山白絨山羊產業集群發展,打造國內外最具有競爭力的羊絨可持續、可追溯供給基地。
此外,烏拉特中旗還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標準養殖、提純復壯、品牌推廣、轉型升級,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健全產業鏈條,推動二狼山白絨山羊肉、羊絨多元產業鏈高端化發展,真正實現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一粒麥”的華麗轉身
連日來,烏拉特中旗高塔梁原生有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麥香撲鼻,生產線上的全自動磨粉機高速運轉。
“生產線日生產量25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烏拉特中旗高塔梁原生有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薛文龍介紹,公司主要生產雪花粉、全麥粉、餃子粉、饅頭粉、麥芯粉等,今年與當地150余戶農戶簽訂種植合同,種植有機小麥1.5萬畝,截至目前已收儲小麥100萬斤。
石哈河鎮屬于山旱區,旱作紅皮小麥在清末時期傳入,被老一輩人稱為“百穗紅”。因石哈河地區年光照時數達1800小時以上,紅皮小麥可吸收充足的養分,形成了其獨特的品質,并被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贊為國內最高等級小麥。
石哈河鎮的旱作紅皮小麥很出名,但是優質不優價,銷路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石哈河鎮立足資源優勢,持續推進旱作紅皮小麥提純復壯、良種選育、訂單種植、品牌營銷等工作,通過訂單種植、社會化服務的形式,打破種植零散、質優價不高的發展困境。擴大旱作紅皮小麥種植面積至6.85萬畝,扶持“高塔兒梁”“套寬”等本地企業,把旱作紅皮小麥磨成面粉,加工成饅頭、掛面等高附加值產品,逐漸形成旱作小麥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將“一粒小麥”做成富民強鎮的“大文章”。
“從2022年開始,我們累計通過天貓超市、京東、抖音等網絡平臺銷售石哈河旱作有機小麥系列產品23萬單,線下銷售旱作有機面粉等產品280噸左右。”薛文龍說。
“一鎮一品”亮點多
產業旺,百業興。
烏拉特中旗把發展產業作為鄉村振興和農牧民增收的重中之重,以“加工”和“品牌”為核心環節,打造14個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形成“一鎮一品”發展格局。目前,已建成義堂紅辣椒全產業鏈示范基地、二狼山白絨山羊產業園、春錦農業食用菌產業融合示范園、三誠鮮糯玉米精深加工產業園、爾漢鮮食玉米加工產業園,正在建設“烏拉特味道”國際食品產業園、牧羊海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園、甘其毛都“絲路紅駝”文化產業園、海流圖智慧生態設施農業示范基地項目。
建園區、引企業、上項目、興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標準化發展,烏拉特中旗生產出眾多優質、特色農畜產品。
在聯豐奮斗村村民馬子忠家的院子里,碩大的玉米棒堆成了小山。馬子忠揚了揚手中沉甸甸的玉米棒說,地力提高了,玉米籽粒飽滿,種植鮮糯玉米省時、省力,早種的話還可以復種燕麥草、油菜。
近年來,烏加河鎮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發展思路,通過招商引資在當地建起三誠、爾漢、好聯豐3個鮮食玉米加工廠,年加工產能達2000萬穗,搭建起一條種、產、銷為一體的鮮糯玉米產業鏈。在聯豐奮斗村、宏偉村分別建設烘干倉儲,實現年可烘干玉米9萬噸,倉儲庫容2萬噸。
“打造以玉米為主的全產業鏈,創建玉米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是我們鎮發展特色農畜產業的又一個規劃目標。計劃利用3年時間,培育一批‘名優特新’農產品牌,健全玉米產業品牌體系。”烏加河鎮黨委書記陳敬說。
德嶺山鎮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廣辣椒種植,建成義堂紅辣椒全產業鏈示范基地,讓辣椒變辣醬,“身價”成倍增長,短短幾年的時間,辣椒已經成為當地一張閃閃發光的“金名片”。2023年全鎮辣椒種植面積2.26萬畝,辣椒總產量約6.2萬噸,2024年擴大種植面積至3萬畝,2025年擬計劃辣椒種植面積將達到7萬畝,覆蓋四義堂村、烏鎮村、大圣村、勝利村、蘇獨侖嘎查等地區。
“我們種辣椒已經兩年,今年種3500多畝,畝產干辣椒700斤至1000斤,畝收入5000元至6000元。”德嶺山鎮大圣村村民劉福忠介紹,辣椒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育苗、栽種、采收各環節需要大量季節性用工,每人每天200元左右。
“我們提出的‘一鎮一品’覆蓋了三次產業。發展‘一鎮一品’,能夠同步提升全旗三次產業的整體水平,實現由鎮域產業基礎培育到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大提升。”烏拉特中旗副旗長王云介紹。
如今,豐富優質的“活畜原糧”轉化為優價商品、響亮品牌,一個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正以產業化、系統化的形式邁進發展“快車道”,成為烏拉特中旗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