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農業質效 ——泰州市全面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綜述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作為全國知名的魚米之鄉,長三角地區“精品菜籃子”“優質米糧倉”,我市擁有興化大閘蟹、靖江豬肉脯、姜堰大米、溱湖籪蟹、泰興江沙蟹、泰興香荷芋、靖江香沙芋等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優質特色品牌農產品。它們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在泰州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中閃閃發光。
近年來,我市依托優勢特色和自然稟賦,持續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行動和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緊緊圍繞建機制、強基礎、樹品牌、促營銷,高質量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打造以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的農業品牌集群,著力引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以品牌建設助推農業質效提升。
立足資源稟賦,打造特色品牌
水網密布,素有水城水鄉之稱的泰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盛產品種多樣、質量上乘的特色農產品打下了堅實的自然基礎。
“興化市湖蕩密布,河道縱橫交織,湖蕩內水草豐美,為優質淡水螃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處長高春榮介紹,興化所產大閘蟹具有“青殼、白肚、金爪、黃毛、博螯、捷足”的特點,脂膏豐滿純正、肉質玉白爽嫩、蟹黃晶紅油潤、入口鮮香溢甜,深受海內外消費者的青睞。該市多個品牌的大閘蟹入選“中國十大名蟹”、榮獲“中國名蟹金獎”。同興化大閘蟹一樣,溱湖籪蟹、靖江香沙芋、興化大米等同樣得益于當地適宜的水質和土壤,品質優越、質量上乘,成為享譽全國的知名地理標識。
用好“土”資源,做足“特”文章。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工作,2022年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七個一”工程 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部署推進品牌引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行動。市委農辦印發《泰州市品牌引領農業產業集群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及保障措施。2023年、2024年,市財政分別安排“市級農產品品牌建設專項經費”,對農產品品牌打造予以獎補扶持。
品牌提升身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獲批農產品地理標志11件,注冊地理標志商標17件,認定中國馳名商標6件,7個區域公用品牌、21個產品品牌入選江蘇農業品牌目錄。
嚴格質量檢測,守牢品質底線
剛剛過去的10月,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部門是繁忙而充實的。為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農產品,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成立專項檢查組,深入種植基地、養殖塘口、屠宰場等生產一線,密集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查。僅在國慶期間,就抽檢了全市31家生產經營主體44批次農產品樣品,未檢出禁限用藥物。
質量是農產品的生命,也是品牌發展的決定因素。近年來,我市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精準監管”,建成以泰州市以及興化、姜堰、靖江、泰興等5家農產品檢測機構為主干、83家鄉鎮監管站為基礎的農產品檢測體系。僅2023年,全市共完成定量檢測1.14萬批次,速測41.74萬批次。先后4次接受部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未檢出違禁藥物。接受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1080批次,總合格率為99.17%。
同時,深入推進“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落地落細豇豆、韭菜、芹菜、雞蛋、鳊魚、鯽魚等規模生產重點品種精準治理措施,按照每月1至2次頻率開展豇豆等重點品種專項治理飛行檢查,按季度組織風險分析、發布風險提示,促進源頭有效管控。2023年全市共立案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38件,有力打擊了違法違規行為。
“興化出品的大閘蟹幾乎都有‘身份證’,掃描二維碼就能知道螃蟹的‘前世今生’。”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孫新兵介紹,在我市已有15823家農產品經營主體納入省質量平臺監管,2024年以來已開具食用農產品追溯憑證571.1萬張。全市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守住了安全底線。
嚴格的質量檢測大大促進了農產品品質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綠色食品企業218家,獲證綠色食品394個,有機食品企業13家,認證有機農產品123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總面積達75.62萬畝;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6.3%,居全省前列。
線上線下推介,拓寬營銷渠道
2024年10月24日,是可以寫進泰州農產品發展史的重要日子。遠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泰州特色農產品(歐盟)推介會成功舉行。會上,興化市東奧食品有限公司與德國西納姆公司、德國洛斯產業開發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協議,興化市潤禾食品有限公司與德國考特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銷售合同金額超千萬美元。泰州的“土特產”正式進入了“洋世界”。
“泰州的黃橋燒餅太香了,我買了10盒,回去給親戚朋友們分一分。”去年9月,首屆泰州綠色健康農產品 (上海)展銷會在上海農業展覽館順利舉辦,“本邦大爺”趙滬生在展臺前豎起了大拇指。首次亮相上海灘的河蟹、魚圓、肉脯、黃橋燒餅、芋頭、土雞湯、香乳豬肉、米酒、陽光玫瑰葡萄、翠冠梨、草雞蛋等“泰州味道”讓上海市民交口稱贊,現場多款產品因熱銷脫貨而連夜補貨,全場展位銷售總額達163萬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農產品還要經歷“市場銷售”這道關。對此,我市以線上線下各類平臺為抓手,不斷拓寬農產品展銷渠道,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購買泰州農產品。
加大產品推介力度。我市積極參加和舉辦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首屆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推廣周活動、首屆泰州綠色健康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江蘇最美綠色優質農產品(大閘蟹)企業評選活動等,全面宣傳推介市級“泰州紅·魚米香”品牌,與上海蔬菜集團、南京金陵飯店等單位達成一系列戰略合作和產品供銷合作,協議成交總額達17億元。
拓展線上營銷渠道。布局天貓、京東及抖音等電商平臺,舉辦泰州“品牌強農 電商助農”主題活動,全市已發展淘寶鎮15個、淘寶村30個、網上營銷主體34786個、網店38147個,特色、品牌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137億元。
實施品牌培育工程。“興化大閘蟹”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經典案例和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興化香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興化大閘蟹、靖江香沙芋入選“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已培育年綜合產值超20億元區域公用品牌5個:興化大閘蟹80億元,興化大米80億元,興化香蔥45億元,靖江豬肉脯30億元,姜堰大米23億元;超5億元區域公用品牌2個:溱湖籪蟹6億元,興化龍香芋6億元;超2億元區域公用品牌3個:泰興江沙蟹4億元,泰興香荷芋3億元,靖江香沙芋2億元。
“品牌建設是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久久為功、合力推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向榮表示,下一步將聚力培育“泰字號”“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推動我市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7年,培育年綜合產值20億元以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8個以上,叫響“泰字號”區域公用品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