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有好稻初長成
金秋田野里稻香四溢。浙江的秋收正如火如荼。
水稻,是我國14億人的第一大口糧作物。繼夏糧、早稻之后,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三季,也是年度糧食豐收的決定性一季。
在大農業觀與大食物觀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在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今天,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水稻?
不久前,2024浙江·長江下游水稻新品種大會在紹興嵊州舉行。
根據我國各地水稻種植的生態氣候條件、耕作制度等方面差異,全國共分為華南稻區、長江中游稻區、長江下游稻區、西南稻區、黃淮稻區、北方稻區等6個稻區。浙江連續8年牽頭舉辦這一大會,組織展示的正是適宜長江下游稻區種植推廣的水稻新優品種。
現場,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全國11個省(市)的464個前沿水稻品種田間“初長成”,集中亮相“浙東糧倉”。
浙江“稻緣”
說來也怪,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小省”,卻是個“稻作強省”。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字頭”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就定址杭州。為什么?浙江“稻緣”很深。
一粒不足4毫米的炭化稻種,出現在浦江縣上山文化遺址,實證金衢盆地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浙江人種植水稻,往前可追溯上萬年。
在“種質資源”展區,記者看到了“野豬糯”“大粒粳”“慶元黑米”“紅殼糯”“雪糯”等一系列浙江先民馴化傳承至今的古老地方品種。它們雖已不直接參與種植生產,但卻是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珍貴的“育種材料”,為開發選育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優質品種奠定基礎。
據統計,浙江目前共保存水稻資源8.9萬余份,稻種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三、全國第一。
“家底”甚厚的浙江,抓住優勢,把水稻育種創新這件事,干得風生水起。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浙江大學等涉農高校,省、市級農科院和眾多種業企業,湘湖實驗室,南繁公共實驗室……浙江架構的水稻種業科技研發體系,很完備。
提起浙系優質稻,與會代表都會提一個詞——“甬優”。本世紀初,寧波專家團隊率先破解水稻秈粳遠緣雜交這一世界性難題,育成兼具秈米、粳米優點的“混血”甬優系列水稻。迭代至今,已連續多年入選國家主導品種,多次刷新各省水稻畝產最高紀錄。目前,以“甬優1540”等為代表,每年浙江水稻品種的全國推廣面積超2500萬畝,省外占七成以上。
找尋好稻
保障糧食安全,提高單位面積的稻谷產量,是水稻品種發展的世紀命題。
這個過程中,中國育種先驅先后開創的水稻矮化育種和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被譽為水稻培育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綠色革命”,相繼讓我國水稻單產有了質的提升。
株高適中,抗病抗倒,長勢繁茂,穗型大,著粒密……記者在田間看到,這些都是現如今高產水稻的共性特征。
“超級稻”正是對一批“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的特定稱謂。在這個賽道上,浙江格外上進。
省種子管理總站有關負責人透露,自2005年農業農村部開始對全國選育的“超級稻”進行年度認定以來,目前一共確定了129個“超級稻”品種。其中,浙江累計育成28個,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
保障糧食安全,還需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向山向海要空間,擴充糧食生產面積。在田間,記者結識了一種極具潛力的新型水稻品種——節水抗旱稻。不僅有時下水稻良種的優質高產,還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
“這是我們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旱優73’,種植過程中,比傳統水稻節約50%以上的用水、30%以上的用肥,因而減少70%以上的面源污染,減少水田沼氣的發生,從而降低90%以上的碳排放。”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區經理韋帥飛報出了一串生產數據。
他笑稱,國內少有只做節水抗旱水稻育種的種業公司,上海天谷走的正是這條撿漏的差異化競爭之路。
何為“撿漏”?原來,“旱優73”瞄準的市場,是優質耕地資源以外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中低產田。
種植“旱優73”等節水抗旱稻,不僅能進一步挖掘穩糧擴面的潛能,還能調理土質,讓中低產田的生產性能逐步恢復。現在,“旱優73”的全國年推廣面積超百萬畝,在浙江就有超十余萬畝。
“今年我們在江蘇類似海灘的鹽堿地中嘗試種植‘旱優73’,居然收獲了600公斤以上的畝產。”韋帥飛向記者透露了最近的意外之喜,“我們希望明年能在浙江進一步測試‘旱優73’的耐鹽堿潛力。”
花樣翻新
做好“土特產”這篇文章,服務于地方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功能性水稻,也成為一道別樣風景。
記者注意到,展會特別為紹興黃酒設立了“專用糯稻展區”。紹興市農科院糯稻研究所所長宋幼良介紹,水稻精米中,直鏈淀粉含量越低,支鏈淀粉含量越高,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越低,釀成的黃酒就越香醇適口。
“你看,這片‘紹糯9714’是我們當地多年用作釀酒原材料的品種,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在不斷改良,‘鑒湖糯’系列就是接下來推廣的新成果。”宋幼良透露,今年紹興新投產約2萬畝的糯稻基地。
而田野的另一端,來自嘉興的浙江禾天下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戈正在介紹該公司選育的“粽子水稻”新品種——“嘉禾糯”系列,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五芳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戈表示,經過試驗,用新品種稻米制作粽子,煮熟后,放涼也不會變硬“還生”,更適合以冷凍的形式大批量生產保鮮。目前,這批“粽子水稻”正加緊區試和選育進程,待通過品種審定后,將正式投入生產一線。
如果水稻可以“再生”,播一回種,就能一茬接著一茬“無限收割”,該有多好。
有育種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只要氣候條件適宜,水稻都具有收割后再度萌發分蘗的“再生”能力,只是能力大小因品種而異。
在目前農村勞動力持續收縮的當下,提高水稻的“再生能力”成為一些育種專家的努力方向。據了解,“甬優4901”“浙大荃優1610”“杭優820”等浙產“再生稻”品種,以“一年收兩茬,平均畝產破1000公斤”的優異成績,吸引了不少業界人士的關注。據悉,常山已率先開始探索“再生稻”種植,金華、麗水、寧波、溫州、杭州等地近幾年也有部分農戶自行推廣種植。
高產穩產的多年生水稻,不僅能降低栽培的人力、物力成本,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減緩養分流失。也許,不久的將來,它會是下一次水稻培育的“綠色革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