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建設農業強國的本質要求與必由之路。為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應立足資源稟賦,加大“三個建設”,強化“三個支持”,推進“三個創新”。
立足資源稟賦
鄉村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既可能受區域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以及日照、溫度、水、土壤、大氣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也可能受區位條件、地域文化等人文資源的影響。
應立足當地的自然生態等資源稟賦。找準定位,聚焦用力,突出縣域振興。分區分類施策,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建設精美農村。以廣東省為例,在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粵北山區,乃至不同的縣域、鄉鎮、村,發展適合當地的糧食、蔬菜、生豬、家禽、水產、水果、茶葉、南藥、花卉、油茶等產業,走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品質農業、精細農業、高附加值農業之路。
應挖掘當地的人文資源。我國地域廣闊,擁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等地域文化。此外,還有傳承革命精神的紅色文化、魅力獨特的冰雪文化等。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融入當地的文化要素,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推動“文旅康養農”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應促進省際邊界地區高質量發展。省際邊界地區地域相接、山水相連、文化相近、人員相親,經濟大多相對欠發達。應發揮省際邊界縣市、鄉鎮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優勢,加強省際邊界區合作,發展特色農業,建設集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健康養生于一體的跨省美麗鄉村示范帶和田園綜合體示范區,打造特色邊界經濟,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加大“三個建設”
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夯實農業基礎設施,打造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品牌質量。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國部分耕地存在分布零散、肥力貧瘠、養分失調、機耕道路和水利灌溉設施較差的問題,對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經營形成了一定的制約。應發揮農業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繼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損毀土地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田墾造。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大力開展耕地質量評價監測、測土配方、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增施有機肥、控制地力下降、控制土壤酸化、綜合治理修復污染耕地等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工作。積極推廣“魚—桑—雞”“稻魚共生”“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等綠色生態種養技術,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
加大農業產業集群建設。鄉村產業發展要突出特色農業集群,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跨縣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農業產業強鎮、特色專業鎮、農業特色專業村、農產品出口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建設,形成規模效應。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新型職業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支持,培養精勤農民,形成互利共贏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加大農業品牌質量建設。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報建設和監管,大力實施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加快培育一批精品區域公用品牌、優質農業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品種優、品質高、品牌響、標準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升級,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業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強化“三個支持”
資金、技術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也是當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
要強化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征信體系,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紓解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抵押擔保難、信用基礎弱、交易成本高等問題。加大政策性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一體化建設和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常態化服務。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力實施數字普惠金融,建立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
要強化科技支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產出和農產品附加值。強化政產學研的協同創新,拓展農業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推進重點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的科技轉化與合作。在農業品種、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無人機應用、農業節水、農藥化肥的控制減量、農業防災減災抗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等農業生產的全領域強化農業科技的創新推廣與技術指導。打造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強科技服務專家團隊建設,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培訓。
要強化人才支持。實施高素質精勤農民培育工程,依托人才工程選拔培養農業領軍人才,加大對農業科技、農業管理、農業營銷、農村金融等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訓力度。做好“鄉賢+”文章,實施“大學生返鄉創業”工程,鼓勵鄉賢、大學生等群體以項目投資、返鄉創業、資金技術支持、慈善公益、獻計獻策等形式積極支持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三個創新”
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與活力,需要進一步創新法律政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多業態多模式拓展農業功能,為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法律政策創新。進一步完善農業用地、財稅、金融、貿易、營商環境等法律政策,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農業品牌培育提升和農業多業態創新,為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體制機制創新。在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底線、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支持農戶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訂單農業等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業態模式創新。目前,我國農業的三產融合發展相對不足,農業產業鏈相對較短。要強化三產融合,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格局。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力度,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建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集聚區、生態農場和中央廚房,培育更多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加工農業企業集團,拓展延伸產業發展的空間和價值鏈。依托區域特色資源,以“生態+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等模式,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觀光農業、科普農業、農耕民俗文化體驗、民宿經濟等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融合發展,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業態多模式拓展農業功能,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科研部副部長、教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