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出效益 青山成金山
9月14日,在寧國市南極鄉梅村村高山組,林農在地上布網采收打落的山核桃。
9月14日,在寧國市南極鄉梅村村高山組,吳志輝(左二)與林業工作人員一起查看林農黃華波(左一)家的山核桃生長情況。
10月11日上午9點,宣績高鐵正式開通。寧國南站的站前廣場上,人流涌動間,歡騰喜悅的氛圍蔓延開來,還能細嗅到山核桃的香氣。
“歡迎來寧國!免費品嘗山核桃!”在山核桃傳統加工制作非遺展臺前,縣級非遺傳承人趙禮友正在熱情吆喝。內蒙古游客馬祥特意過來品嘗。“味道好香,特別原生態,想送家人,也想自己吃點。”馬祥說,他打算將皖南特產寄回遼闊草原。
山核桃早已是山城寧國的亮麗名片。作為“中國山核桃之鄉”,目前寧國山核桃種植面積40.4萬畝,平均年產量1萬噸,2023年山核桃全產業鏈產值24億元,“寧國山核桃”入選全省首批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
“作為我省重點山區縣市,寧國山核桃存在基礎設施匱乏、林權權屬嚴重碎片化、農村空心化等制約林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寧國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志輝告訴記者,近年來,立足林業資源稟賦,聚焦特色產業,以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為目的,寧國不斷拓展“小山變大山”改革的內涵和外延。
9月中旬的寧國市寧墩鎮吉寧村獨川塢組,夕陽打翻了調色盤,晚霞蔚然。林農們三三兩兩,荷竿而歸。“90后”年輕小伙魯鈞格外顯眼。“特意跟單位請了假,回家采收山核桃。”魯鈞告訴記者,“今年山場變化好大,小火車有了,林間作業道通了。沒那么累,年輕人才更愿意回來幫忙。”
去年7月,在林農張忠華的帶領下,當地成立了益豐山核桃合作社,托管周邊農戶的山核桃林。“‘小山變大山’后,這些基礎設施,林戶共同承擔一小部分,大頭都是市里資金。”張忠華說。
自2022年啟動“小山變大山”改革以來,寧國累計投入山核桃產業振興資金3000萬元以上,其中50%以上資金用于參加改革林農所在地的基地建設。山核桃“小山變大山”改革提出了針對當前林業發展中“山場權屬碎片化”的瓶頸問題的解決方案,入選了全國第四批林業改革典型案例。
寧國的寧墩鎮、萬家鄉、南極鄉等地山巒連綿,山核桃樹郁郁蔥蔥,挺直了身板。因地制宜培育“新型全程托管經營主體”和“國有托管”,寧國積極探索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寧國路徑”。
南極鄉楊獅村茶廠組是寧國“小山變大山”改革的策源地。故地重訪,改革的風沒有稍歇,掠過生命力旺盛的山核桃林,越吹越勁。
2022年,寧國市鄉投林業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2023年寧國市鄉投林業公司在茶廠組流轉30年山核桃林地經營權和林木使用權,面積4200畝。在山核桃林權流轉中,當地創新提出“茶廠模式”。
“‘茶廠模式’等于‘小山變大山’改革加兩段式‘國有托管’,再加國儲林項目加持。”吳志輝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培育本地化的‘非公托管’主體并逐漸向‘國有托管’過渡。”
今年,該基地中610畝山場已經實現“非公托管”。國儲林項目建設過程中,前6年或8年允許林農返租自主經營,6年或8年以后實施統一經營,破解部分林農暫時有能力經營而不愿意放手的經營權流轉難題。
“農民嘛,不怕苦,還能再拼個幾年。等上了年紀,干不動了,當然愿意把林地交給鄉投公司!”作為“小山變大山”改革的帶頭人,林農王建國現在“非公托管”了不少村民的山核桃林。
在南極鄉永寧村九龍山組,更多林農奮起直追,完成“小山變大山”改革。“茶廠組和我們山挨著山,他們都有了‘茶廠模式’,我們也不想落后不是?”林農葉忠輝說。
在南極鄉梅村村——寧國市山核桃億元村,因過度使用除草劑導致長勢不佳的山核桃林有了新變化。“我十幾年沒打除草劑了,你看是不是有明顯對比?”高山組林農黃華波告訴記者,去年村民組完成“小山變大山”改革,他承包了150畝林地。
春山在望,不懼路長。近三年來,寧國以多種方式實現山核桃全程托管經營總面積3.6萬畝。截至今年7月,寧國已培育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個體等不同形式的托管主體52個;“小而美的家庭林場”8個。全市已完成“小山變大山”改革的村民組67個,覆蓋所有產區,超過全市山核桃村民組總數10%,參與林農1716戶,參與率達85%。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