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29)▏區域公用品牌根在文脈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區域公用品牌的成功傳播,離不開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而激發他們傳播熱情的,必定是他們所熟知的地域文脈。”
區域公用品牌根在文脈
應該著重強調的是,上述四種價值(產品價值、產地價值、產業價值、文化價值。詳見上一篇文章)之間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他們常常相互交織,此起彼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特定階段,可能某類價值占據主導位置,但并不意味著只有一種價值在發揮作用,而有可能產生“齊頭并進”的格局。
但我們必須明白,區域公用品牌的根在于地域文脈。因為無論是品種優勢,還是產地優勢,或者產業優勢,都在競爭中不斷迭代、不斷變化。唯一能夠保持持久不變的,是地域文脈,是地方文化。他們是歷經風雨滄桑,延續下來,與地域發展緊緊融合在一起,難分難離的一種血和肉的關系。
“百度”中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工業和服務業產品的品牌構建,其文化內涵常常通過虛構、杜撰而賦予,創意人員為此不得不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即使如此,也難以取得共鳴。而農產品品牌在創意時,豐富生動的農耕文化可以信手拈來,尤其是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而言。
這是因為中華文化本質上就是農耕文化。數千年來,在農業生產中,華夏各地形成的農耕文化結晶可謂數不勝數,比如二十四節氣,比如儒道佛文化,比如堯舜、炎黃、嫘祖等歷史文化傳說,比如陸羽等產業研究的先祖等等,都是農產品品牌創建最可寶貴的、無可替代的財富。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因為往往指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產,具有高覆蓋、強關聯等特色,所對應的、可供運用的地域文化往往更為豐富。
許多人認為文化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難以把控。事實上,文化無處不在,就在你的周圍,每天包圍著你的生產、生活的全過程。歷史文化、地域特征、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無不成為地域文脈。
大到國家、省域、市域,小到區縣、鄉鎮、街道,只要你深入訪談,你就能抓住其文化的根脈。而只有抓住文化的根脈,品牌創意才可能有的放矢、源泉不斷。以省為例,比如東北的寒地黑土文化、北京的京城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內蒙古的草原文化、山東的儒家文化、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貴州的山地文化、江浙的水鄉文化、兩廣的閩南文化、新疆的穆斯林文化等等,誰能抓住其內核,誰就能夠獲得創意的真正成功。
令人遺憾的是,在極左思潮影響下,一些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被有意疏離。如武當道茶,品牌在業內已經廣為人知,品牌資產積累已經相當之高,但當地有關部門因為忌諱“道”字,居然硬是更換了品牌名;還有內蒙古,成吉思汗本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大多數地方卻去民族化,要求不要出現神像和民族標志。
盡管單品類品牌受到廣泛追捧,但中國地大物博,凡事不可一概而論。對廣大山區、半山區而言,全品類品牌有可能成為更具現實意義的選擇。圖為團隊為貴州畢節地區創建的全品類品牌。
嗚呼,這種簡單的理解和扭曲,長此以往,必將讓豐富多樣、生動鮮明的文化枯萎。這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摧殘。
從文化一方面看,中國文化盡管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無處不在,但大多以陽春白雪的“品位”存在于我們的文學藝術、歷史故事之中,很少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交融交流。消費群體盡管渴望提升自己的段位,但面對浩瀚的中國文化,也只能是嘆為觀止而已束手無策。這也從一個側面很好地解釋了“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為何出圈火爆,很好地解釋了“音樂盲盒”何以深受消費者喜愛。
就此而言,區域公用品牌對地域文脈的利用,是一種對地域文脈的活化,是一種通過創新性應用對地域文脈的繼承和弘揚。它將消費者作為一種傳媒,達到更好地理解地域文脈,更好地推廣地域文脈的目的。在創意成功的一剎那,它很有可能觸動了新的“流量密碼”。